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头衔成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硬通货” 提防简单戴“帽子”

发稿时间:2018-04-16 08:36: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想要简单快速地判断一位科研人员的“段位”,一睹其“帽”便知:是头顶“长江”,还是手握“黄河”;是身怀“楚天”,还是脚踏“泰山”……

  这里的“帽子”即“头衔”。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至沓来。“帽子”为科研人员送去了一众“福利”,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帽子”是不少科研人员纷抢的“硬通货”,但是,“帽子”过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帽子”成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硬通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长江学者”(简称“长江”)、“青年长江学者”(俗称“小长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

  而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计划也不少于100个。据不完全统计,“泰山学者”“中原学者”等省市级人才计划至少有27个,“黄河学者”“昆仑学者”等校级人才计划79个。

  换而言之,这100多个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就对应着100多顶“帽子”。

  “‘帽子’不仅仅体现对个人学术能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江苏省某211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白了,现在公认的‘长江’‘杰青’这些人才‘帽子’,可以说是人才市场上的‘硬通货’,是衡量人才水平极有价值的参考。”

  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些“帽子”几乎成了他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必需品。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王涌天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透露,“青年教师如果不抓紧弄个‘帽子’,留校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如果不是‘青千’就得弄个‘优青’‘青年长江’,弄一顶“帽子”,他的待遇就能提高很多,可能翻倍都不止。”

  之所以如此,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是根据“人才帽子”的分类,确定引进人才的年薪、科研启动经费、配套政策等,比如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年薪已到80万~120万元,而普通教授的工资一年才15万~20万元左右;同时,目前归口单位不同,人才头衔不同,一些专家学者拿了这个头衔还要再去拿另外一个头衔。在人才项目和人才待遇的双重驱动下,追逐人才“帽子”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