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国宴名厨来掌勺 人民大学网红“青团”别有味道

发稿时间:2018-04-04 08:5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清明时节,如能享用一枚青团,一品那来自江南、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体味最新鲜的荠菜带给舌尖的爽口,那是何等的惬意。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有这样的口福。这种最应季的美食礼盒最近出现在学校食堂里,礼盒由三种口味组成,分别起了优雅的名字,连起来是:“此心牵绊”,“千里荠”“相思”。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师生乃至校友疯抢。

  不知从何时起,美食已经成为了人民大学的一张“网红”招牌,学校食堂里的菜品花样繁多,还有国宴名厨掌勺,由学生代表监督把关,加上后勤经理、食堂主任亲自上阵,在新媒体上为美食“代言”。对于在校生而言,学校食堂里的美食已经成为大学时代的一份青春回忆。

    美味青团一天卖出2000多个 

  3月27日中午12点,人大北区食堂“江南风味小吃”的两个窗口前已经排起了近10米的长队。虽然这里也售卖小笼包、烧麦等小吃,但很多学生是冲着最新鲜的青团而来。记者注意到,青团的价格并不贵,如肉松蛋黄馅儿的5元一个,松仁豆沙馅儿4元一个,“肉松蛋黄青团是将咸蛋黄一个个剥出来,揉碎,加入肉松香油猪油,再揉成蛋黄的形状加入青团;松仁豆沙青团用的也是上好的松子仁儿和豆沙。”人大北区食堂主任王祚荣介绍。在记者停留的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两个窗口就卖出了30多个青团,几乎人手一个。

  采访中,两位女生火急火燎地冲进食堂,“我们都是一下课就从教学楼冲过来的,北区食堂离得远,就怕青团卖完了!”一位女生说,她是江苏人,刚上大学时父母还担心她不适应北方的饮食,“我拍了照片给妈看,告诉她这里连青团都有,挺好!”王祚荣告诉记者,今年的青团非常受宠,最高峰时食堂一天就能卖出2000多个。

  其实,像青团这样的“网红”小吃在人大食堂还有许多,西区食堂一个月前试推“老北京风味”小吃,就吸引了大量师生,其中玫瑰饼仅一小时就基本卖光;此外东区食堂推出了16.8元一份的“精品烤鸭套餐”,学生不必花大价钱也能尝到北京烤鸭的酥脆细嫩,许多周边上班的白领都慕名赶来体验。

  把国宴大师请进学校食堂 

  北京饭店谭家菜主厨、中粮集团总厨师长、人民大会堂餐厅处国宴大师……这些顶级名厨掌勺的大餐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机会一品,但人民大学的师生从去年开始就可以享受名厨的手艺,这得益于后勤集团推出的“客厨RUC”活动,该活动通过邀请校外厨师团队,推进风味菜品研发和交流,创新校园美食文化,使之更加“平易、亲切”,切实让人大师生“吃好”。

  从去年9月20日起,人大在秋季学期就举办了10期活动,邀请到北京民族饭店高级烹饪技师满铜德、江阴永丰源大酒店大世界基尼斯汤包制作团队、北京饭店谭家菜主厨蔡香顺、中粮集团总厨师长王中伟、人民大会堂餐厅处国宴大师王圣奎等一批名厨进校,为全校师生烹饪美食。“虽然名厨掌勺,但菜品还是基本伙食价格,比如国宴大师王圣奎熬了一夜汤做出的狮子头,我们还是卖五块钱一个,排队的师生几乎绕着餐厅甩了一圈儿,场面非常火爆。”后勤集团总经理宋大我对记者说。

  校外大厨的加入不仅给师生带来美味,也通过“传帮带”提升了校内厨师的手艺。不仅如此,人大食堂还专门请了学生来给菜品“挑刺儿”,他们组成了“食堂铁粉团”。记者了解到,学生“铁粉”可以深度参与食堂菜品推介和菜肴品鉴环节,后勤集团还会不定期面向“铁粉”举办烹饪工艺讲座并进行菜肴制作现场演示,“我们会很耐心地听取他们的建议,改进我们的菜品口感,让学生们吃得满意。”王祚荣说。

  大数据助力月开发30多种新菜 

  3月27日,人大后勤集团首次推出了“青团礼盒套装”,一套涵盖荠菜、肉松蛋黄、松仁豆沙三种馅儿共12枚青团,很快被人大师生乃至校友疯抢。记者注意到,每一盒青团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荠菜的叫“千里荠”,肉松蛋黄的叫“此心牵绊”,松仁豆沙的叫“相思”,连起来读便是文艺气息十足的一句:此心牵绊,千里荠相思。“每个名字都有含义,如荠菜来自千里外的南方,豆沙用的是有相思寓意的红豆,此心牵绊则用来形容‘蛋黄被细密的肉松包裹’。”宋大我对记者解释道。

  面向具有“文艺、个性”标签的90后、95后的大学生,打造“网红”美食,不仅要有真材实料,还要有精美的设计和包装,这样才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和胃口。于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加入了对美食的包装设计,新闻学院的学生担纲了美食的新媒体宣传,就有了“晓枫未赤枣先红”的月饼;有了“金榜题名”的年货套装,还有如今的“此心牵绊,千里荠相思”,用宋大我的话来说,这是“加载了文化表达,引发情感的共鸣”。

  此外,食堂还会对菜谱进行问卷调查,由统计学院的师生进行大数据处理,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充分掌握学生到底爱吃什么、讨厌什么,用来不断完善菜品,仅最近一个月各食堂就创新了30多种菜品。东台鱼汤面、手抓羊肉饭等等,都是近来陆续推出的爆款,“来自大江南北的师生,都能在我们的食堂找到最喜欢的那一口。”餐饮管理部部长张雅鹤说。

  美食成了另一种青春的印记 

  在人民大学待了七年的文学院研究生小梁自嘲已经是人大的“老人”,她说一想到今年夏天就要离开学校,就特别舍不得。舍不得人大的美景,更舍不得人大的美食。

  七年来,小梁感受到了食堂美食的不断发展,“新花样”层出不穷。“大一大二那会儿,学校的创意小吃比较少,我们一般就只去普通餐厅打菜。”小梁说,不少人厌倦了食堂的菜,就会选择外卖,虽然不一定健康,但至少品种丰富。这几年,学校食堂的美食明显多了,甚至还形成了竞争的氛围,“比如说在北区食堂推出南方口味的青团后,西区就推出了地道老北京小吃。”小梁说,中区食堂二层的“网红”小吃拉面甚至改变了她的饮食习惯,“我是广东人,来北京之前从来没吃过拉面。但是吃过学校食堂的拉面后,我就有点‘欲罢不能’了,每周至少要吃三四次才行。”她笑道,现在宿舍里已经很少有同学点外卖了。

  “我想等我毕业工作后,一想起母校,肯定会首先想到学校食堂的美食。”小梁说,一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还会给她转发一些学校的美食链接,这些美食已经成为一条他们连接母校的纽带。采访中,一位文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对记者感慨,他们管在学校食堂吃的饭叫做“青春饭”,意思是等到毕业了,告别青春,就很难吃到这些美食了,“很怀念这些美食,因为里面包含着青春的记忆,包含着年少时的味道。”

  “网红”美食背后的总策划 

  让“青春饭”回味无穷,离不开人大的两位“网红”——宋大我和王祚荣。作为学校食堂“网红”美食的总策划,宋大我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老师和同学们当成我们的家人,给家人掌勺,肯定是每天都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的。”他说。

  宋大我也是学校新媒体上的红人,在微博、微信上他都不遗余力地推荐学校食堂的美食,还开辟了“跟着宋老师吃食堂”的主题专栏,每一道“网红”菜他都会亲自把关,“虽然我的身躯已经很‘庞大’了,但合不合师生的胃口,我还是要亲口试试。”他对记者笑道。

  王祚荣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微博主任”,因为他经常在微博上和学生互动。民以食为天,在他眼里,学生的饭菜就是他们的天。从人大中区食堂主任到如今的北区食堂主任,每天到了饭点,他一定会出现在食堂里学生最多的几个档口,站在学生身后,随时听意见。在微博上,他和学生频频互动。就在记者发稿前,他还在微博上为学生预告:“春天的味道除了青团,还有香椿。即日起,北区食堂一层基本大伙窗口开始供应香椿炒鸡蛋。”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