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小学教师:用爱抚慰留守儿童的“情感饥饿”

发稿时间:2018-03-26 09:41:43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网

  “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上农村现有社会关爱体系不健全,留守儿童的依恋情感很难得到满足,封闭、孤僻、自卑、任性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导致安全、学习、情感等各方面出现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学校校长王怀军,把去年该县民政、妇联联合开展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入户调查结果带到了两会上。

  在王怀军的调查结果中,有这样几个数据让人唏嘘:52%的留守儿童没有幸福感,仅有6%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未受到影响,91.6%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性格、品德、习惯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随着儿童福利制度的日渐完善以及综合全面的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留守儿童吃不饱饭、无人照顾的情况基本不复存在。但需要正视的是,因为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沉浮在情感缺失的常态里,精神和心理层面往往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学者把留守儿童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而言,精神上的留守更为可怕。

  儿童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生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日常照顾和保护,极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农村亲子关系中情感沟通匮乏,他们的快乐往往得不到分享,伤痛得不到安抚,恐惧得不到排解,在这些不良的情感体验中,孩子容易变得封闭、自卑、忧郁,甚至有暴力、自杀倾向,也容易造成亲情、责任感和爱的缺失的代际传递。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发展、人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如果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将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作为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父母与老师应对留守儿童给予足够的情感慰藉,给予其爱和呵护。当父母不在身边时,老师就成了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者,教师应有一定的教育担当,及时补位,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温暖。日常沟通中,教师可以将乐观、感恩、信任、幸福感等正念传递给他们,教会孩子直面自己的人生。当他们产生诸如忧郁、自卑、失望等情绪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而应多关心、多问询,用温暖和爱来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升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必要时应为其寻求心理援助。

  当然,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是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最重要保障。很多人误以为,把留守儿童的父母从城市里重新赶回去陪伴孩子,就能够化解留守儿童的情感焦虑,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模式,建立在感性冲动的基础上,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对此,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审视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放弃了土地,流动成了一项重要的个人权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自我提升改变的机会。留守儿童的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本身就是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付出的一种方式,一味地要求他们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国情。只有通过继续加深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在家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融入到流入地,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饥饿”问题。

  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帮扶力量,把“留守儿童之家”等实体项目建设作为一种有益补充,制定一揽子留守儿童精神和情感的帮扶计划,让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疗愈精神的创伤,走出心灵的阴霾,让留守儿童在阳光下自由快乐地成长。

  葛安芬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陵阳街道中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