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春天,今天的孩子唱什么儿歌?
新华社记者
曾经唱着儿歌长大的“70后”“80后”,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儿歌。偶尔听到的,或许是街头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给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传统儿歌。21日是世界儿歌日,请允许我们忧思一下:如今的孩子在唱什么儿歌?我们该给孩子们传唱什么样的儿歌,给他们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
儿歌创作“青黄不接”
说起儿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小燕子》《春天在哪里》等,这些优秀儿童歌曲,曾陪伴着几代青少年健康成长。
北京市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马光复多年来一直坚持创作童谣,年逾七旬的他多次参与全国优秀童谣征文。他表示,童谣是低幼年龄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观念,也是孩子们抒发感情,彰显个性的载体。不仅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北京通州区教工幼儿园教师李宝新工作已近30年。“我觉得中国的儿歌很丰富,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善于收集、多交流,就会有很多教学素材。”她说。
然而, 近几年由于儿歌创作青黄不接,经典儿歌逐渐被流行音乐、网络歌曲所淹没,很难听到充满童趣的儿歌了。
据“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对部分孩子和家庭的随机调查,过去脍炙人口的儿歌在孩子中间几乎销声匿迹了。除了音乐教材中学到的儿童歌曲外,开始呈现流行化成人化趋势。
“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副主任张锋认为,究其原因,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儿童歌曲的发展处于严重滞后状态,真正适合孩子传唱的好儿歌太少。因此,新时代呼唤新儿歌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逐利”成为儿歌发展的最大阻碍
在分析历年收集的作品时,张锋发现,儿歌创作领域的工作者往往并不是一线词曲作者,且活动推广也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张锋认为,究其根本,商业利益是儿歌发展的最大阻碍。
创作一首广为传唱的儿歌,其难度不亚于创作一首优秀的成人歌曲。但儿歌创作者往往成名难、市场盈利难,导致许多优秀的创作者难以把重点投向儿歌。
“如果凡事围着金钱转,社会就要出问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曾大声疾呼,“现在儿童美育处在困境,我们音乐界要好好思考为孩子们奉献什么的问题。”
同时,相关专家表示,尽管各地都强调重视文化产业,但针对儿童的文化创意产业,重视仍远远不够,儿歌创作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则大声疾呼:“儿歌绝不是‘小儿科’,要舍得投入。运用儿歌这种艺术形式培养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儿歌创作:贴近儿童才算成功
“孩子们现在可唱的歌太少了。不能让孩子们没歌唱,我要为他们写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优秀新歌。”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说。这位创作了上千首歌曲、许多歌曲成为流行乐坛经典之作的音乐家,2005年进入古稀之年后,已写出诸如《读唐诗》等50余首适合儿童传唱的新歌。
知名音乐人、《红旗飘飘》曲作者李杰说,当今乐坛并不乏原创的中国儿童音乐,当前主要问题是在商业化浪潮下,缺乏主流媒体去广泛地大力传播,导致儿童被成人商业化音乐所包围。
正如李杰所言,2006年,“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征集活动发起后,目前已成功举办8届,先后发动创作30多万件歌谣作品。部分有时代气息、童真童趣的儿歌如《童声里的中国》《孔子爷爷好》《行教童谣》等,也慢慢在校园中传唱开来。
“但由于推广工作力度太小,这些儿歌还没能真正得到推广。”张锋说,相比之下,流行歌曲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手机、多媒体等强大载体迅速广泛地传播,对孩子们的影响非常大,儿歌的市场份额自然被成人流行歌曲渐渐“瓜分”。
李杰认为,目前,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以前完全不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欣赏水平也与过去不一样了。“创作者一定要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不要再写太陈旧的东西了。要努力创作出让当代儿童喜欢、助力他们心灵成长的好歌。家长和教师也要加强这方面教育和引导,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好儿歌的基本标准应该是让孩子们开心,且健康向上。”张锋表示,目前新创作的儿歌,不仅数量少,而且歌词空泛,说教味儿太重,没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特色,很难真正达到儿童的内心,原因在于创作者没有真正贴近这个时代的儿童。
相关专家表示,新儿歌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们,必须掌握信息、网络、传媒时代的传播特点,必须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产生心灵共鸣,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歌并传唱开来。(记者朱旭东、石庆伟、赵琬微、叶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