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寒门博士自杀”事件将“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带到公众视野之中,引发网友热议。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从“老师”到“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
“读研期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给导师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她刚进入师门,就被导师安排去给修读第二专业课程的同学上课,作业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
当上了“老师”,王洋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待遇:“学校的二专教学任务是有课时费的,但是导师从来没提过钱的事,我只能‘被义务劳动’了。”
王洋的遭遇并非孤例,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让不少研究生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沦为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北京某科研院所在读博士方杰(化名)坦言:“导师的一个课题经费有300万元,但是几名学生加起来的收益却不过数万元。”
方杰说,他的一位师弟在读研期间,曾被导师介绍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师弟每月干价值一万元的活儿,却只拿一千元的工资,还被导师‘雁过拔毛’克扣了500块”。
学生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方杰说,有的导师为了把学生留在身边干活儿,甚至故意让学生延迟毕业。“一方面担心毕不了业,一方面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焦虑。”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勤认为,现在一些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将读书称为“打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的现实问题。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也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侵犯。
从学术到生活:导师与学生的“难舍难分”
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领域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很多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享有导师提供的课题、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也为导师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方杰看来,没有导师,也就没有如此优厚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有形的空间,也共享了很多规则、理念和工作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一种“实验室文化”。
与实验室的“过度亲密”也给方杰带来了烦恼。“有时导师布置的任务量大,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到深夜11点,遇上导师出差也全程陪伴,基本上没什么自主时间做别的事情,谈恋爱也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