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本科生配导师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到招生的季节,这个话题就会热起来。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招收首届本科生。日前,其官网公布,对本科生的培养将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
给该校首批390名全日制本科生当导师的不是普通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官网列了一串头衔,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学科带头人以及国内外知名教授、“长江学者”等等。
给本科生配导师 有必要吗
从2014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副校长杨国强给3届本科生当过学业导师。3年前,这套做法曾引起不少争议。
彼时,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类似,国科大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并启动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具体做法就是从中科院8000名左右博士生导师中,精心挑选出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400余位骨干教师,担任第一批本科生的学业导师。
虽然教育部在2005年公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但仍有人质疑,给本科生如此高的“配置”是否大材小用。
这种质疑也让杨国强感到难以理解。“这不是大材小用,更不应被看作大材小用。”杨国强说,这种设计的初衷是,当本科生遇到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时,会有一位导师可以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让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给本科生做导师,如果这些学生未来继续做研究,也一定会处于科研的前沿。
作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大四的学生,兰廷蓬也“享受”到了配导师的待遇。他告诉记者,他的本科生导师就是系主任,平时经常给他们上课。他和导师之间的交流,既有“线下”,又有“线上”。
“有的同学受到导师的影响非常大。”兰廷蓬给科技日报记者举了自己身边的例子:某同学选择学业导师后,导师不但给他提供了很多学业方面的建议,还邀请他参与研究生小组讨论,并指导他进行科研训练。最后这位同学成功保送本校研究生,而且保研成绩全系第一,令身边的同学羡慕不已。
“感觉本科阶段有个导师挺好的,有学业、科研、专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老师交流。”兰廷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