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去,并不是基于孩子的成长,而是基于孩子的成绩;不是基于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更多的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慌。
■ 尽管大家都在送孩子去培训机构的路上,但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条路应该继续这样走下去。完全可以想象,没有休闲的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无法走得太远。
■ 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以人的成长作为服务对象。利润是企业之本,但对孩子可持续成长的关心,则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利润之源,更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良知所在。
说到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作为一种现象,人人都觉得,似乎有些“过量”了。但具体到孩子上什么班、补什么课,很多人又觉得,都是应该学的,没有什么减得下来。
这种情况在教育界并不例外。对待教育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具体的教育问题面前,不管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人都束手无策。
因此,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视为目前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这是大家达成的共识;但究竟如何减,这就不仅是态度或者认识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没有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就难以定位学校教育,就更难引领教育培训机构,从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教育格局。
我们把应试教育赶出了学校,而它却依然在培训机构和家庭中游荡,远离了学校教育的规范…
教育是一项漫长的事业,也是一个“慢”的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大量投入,但又是一个不能急于获得回报的事业。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观点,似乎所有对外在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对教育本质的反叛。教育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事业,而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用具体指标来衡量的,也不能把孩子的成长局限在具体的指标或数值上。
于是,学校中的纸笔测试、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班级排名等传统的教育质量标准,都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它们要么被禁止,要么被弱化,成了教育领域中那只人人喊打的老鼠。
当然,对考试成绩的弱化,对成绩排名的禁止,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业绩。哪所学校不再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再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似乎这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搞得越好、办学理念就越科学。我们完全把曾经引以为荣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赶到了今天学校教育的对立面。
可是,当我们把应试教育都赶尽杀绝了,素质教育在学校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吗? 把昨天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取消了,就给我们树立了更科学的、更有希望的评价标准和希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