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强化传统礼仪文化的教学。“礼”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也因此形成了完善的礼仪制度,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美国学者亚瑟·亨·史密斯说:“即使是对中国人具有过分偏见的批评家,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把礼貌升华到一个完美的高度,这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且未曾体验的、想不到甚至几乎不可想象的高度。”传统礼仪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其中既有落后的因素也有进步的因素。在礼仪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传统的礼仪道德,继承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当今世界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世界各国人民间的交往空前活跃,在相互往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现代的、国际性的礼仪,所以礼仪教学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为此,我们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讲清楚传统礼仪的思想内涵及其精髓的基础上,精选出一些现代礼仪规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二,使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传授礼仪规范知识和训练礼仪操作规范,可能会在课堂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学的只是些没有“心法”的“空招式”,不能做到触类旁通,达不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而且,随着课程的结束和时间的推移,学生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其言行举止极有可能会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我们在礼仪教学时,着力挖掘出礼仪规则背后深刻的礼仪文化底蕴,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与演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礼仪的规律,透彻了解蕴含在礼仪形式背后的人伦道德、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及礼仪的“真、善、美”。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各种实际情境中,始终保持一种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
第三,实行讲练结合的教学法。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学生在掌握礼仪常识后,必须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先对礼仪知识进行综合阐述,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亲身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除了日常的礼仪教学,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专业礼仪训练实践周,新生入学后不久,即接受一至两周的职业礼仪的集中训练。礼仪学习不但要使人们形成对礼仪的认知,而且要求实现礼仪行为上的自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陶冶、磨炼、学习和实践。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交往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对别人、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中,认识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从而克服自己的“非礼”行为,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