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惩大戒
巧治“小淘气”
案例1:罚当一天“班长”
尽管在惩戒的问题上“慎之又慎”,但不少老师还是会“巧用惩戒权”,在不伤害孩子身心的情况下,达到教育效果。新港小学的李玉娇老师和常洪伟老师在“小惩大戒”方面颇有心得。上学期,李玉娇班上一个叫威威的男孩在做完广播体操后,总是不愿意回教室,一做完操就在地上滚两下,屡教不改。
有一次,她把威威留下来,让他在自己面前滚个够。“孩子就真的躺下来滚了两三米,然后又爬了起来,说滚够了。我告诉他,这次已经满足了他打滚的欲望,如果下次再犯,就要在同学面前打滚。”李玉娇说,一方面照顾了威威的自尊心,不让他在同学面前丢脸,另一方面又给了他选择,让他滚个够,最后再把丑话说在前。之后,威威不再捣蛋了。
在常洪伟的班上,峰峰因为不服班长管束,故意发出各种怪声,最后还与班长大吵起来。常洪伟与峰峰谈心得知,峰峰认为班长没什么了不起的,没资格管他。于是,常洪伟便“罚”峰峰当一天的班长。峰峰这才发现,当班长不容易,在放学后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承诺不再与班长做对。
案例2:谁扎车胎谁送修
东风东路小学的梁文信老师曾经因为批评了班上的“小淘气”,自行车胎被“小淘气”用图钉扎瘪。他不动声色,在第二天放学前,对全班同学说:“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孩子齐刷刷地举起手来,当中也包括“小淘气”。“悠悠这节课表现得特别好,那就给他一个表现机会,请他放学后帮我把自行车推到学校对面修理店补一补吧!”梁文信忍住笑说。悠悠的脸一下就红了,但既然是自愿的,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出于安全考虑,梁文信偷偷跟在悠悠的身后。小家伙费力地推着车,不时地还用小手擦汗。“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在推车的路上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便,进而深刻反省错误。这次的‘奖励’是他心甘情愿的,而且是以帮助老师的名义,他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梁文信说。经历过这次“奖励”后,悠悠懂事了不少,即使被老师批评,也不会再泄愤报复了。
案例3:给学生听话奖励
广东实验中学的莫莉老师认为,当今学生自尊心、平等意识都很强,如果老师罚或者骂,很多孩子就会认为老师是“仗势欺压,如果你不是我老师,敢这么对我吗?”“譬如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上去收,学生肯定气呼呼的。”莫莉说,她的办法是给学生选择权:“你可以选择把手机交给我,放学后来找我,咱们好好聊聊。如果不交手机的话,我就去找班主任或级长,让他们跟你沟通。”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不愿意“惊动”班主任和级长,主动乖乖交手机了。
此外,莫莉还制作了一批“面批卡”,发放给学生,学生可以凭面批卡,与老师预约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得到面批卡,丧失让老师一对一讲解的机会。
心理专家:
惩戒注意五原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烈东小学心理科组长肖冬梅表示,剥夺一次游戏时间、承担犯错的自然后果、模拟严重后果带来的伤害、一次服务集体的劳动等都是惩戒。避免惩戒带来心理阴影,要注意五点:
1.维护自尊,惩戒的是学生的错误,不是人格。
2.预知性,要让学生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惩戒,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惩戒方式。
3.可控性,老师对情绪是可控的,对惩戒的度是有数的。避免一怒之下说一些侮辱性语言。
4.现时性,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无限放大,担心以后会怎样,避免把对以后想象的错误放到现在罚。
5.从轻性,能不罚则不罚,需要罚时,正面指出学生犯错的动机、后果,学生愿意领罚,再实施惩戒。(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