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高中教育与高校教育深度衔接

发稿时间:2018-05-11 14:0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目前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圆,外相切而不相交,相切点就是高考,但是两个圆内各自关注的内容都没有超过这个相切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不过这个相切点本身可能正是割裂两者的重要原因,打破大学高中教学之间的壁垒,探讨高中高校教育的深度衔接,对青少年人才可持续培养将有深远意义。

  大学主动走进中小学,关注、了解中学的教育情况、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对其人才培养方案或方向作出改善,使其更契合中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而高中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教育,使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更好地衔接,这种双向互动更利于人才培养,“不少高中会邀请大学教师作为顾问,但关注的更多是学科价值,离真正的课程实施还有一段距离。”

  从2000年开始,南京师范大学由王建教授牵头组建了一个团队,凭借师范院校的独特优势,开始探索中学教育与高师教育“双向对接、融合互动、交互共享”的协同创新途径;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出“英才计划”,在北大、清华、复旦等20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近年来,一些“地方版”的英才计划也层出不穷,如陕西省教育厅实施的“春笋计划”,选拔优秀高中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江苏省教育厅确定14所普通高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加强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等等这些例子。

  但这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大学与高中的结合点仍大多停留在表面。如在学术会议上,参会的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一起探讨学术前沿的知识;一些大学常常组织中学教师进行培训,中学也会邀请大学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顾问等等。

  在江苏近年推进高中课程基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高中会邀请大学教师作为专家、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关注的更多是学科价值,离真正的课程实施还有一段距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分析说,高中教育目标的窄化,导致激烈的高中生源的竞争,导致高中学制缩水,导致以高考论英雄的高中质量的外部评价标准,导致产生高考状元情结,“而这就是淡忘了高中教育的性质和核心目的,扭曲了高中教育价值,更为揪心的是导致学生对大学专业学习生活不适应,发展后劲不足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死读书作用不大。”南京师范大学王建教授表示,过去中学学科课程安排紧密,没有时间开展讲座活动等,而现在对学术的关注提高,中学教师希望了解学科前沿的东西,这为高校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协同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打破大学高中教学之间的壁垒

  “目前大学和中学的合作是自发的、分散的,是不牢固的,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有政策的支持。”王建教授说,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研室,应从政策上鼓励,体制机制上支持,提供经费,规定参与的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比例,围绕课题设置一些联合研究的项目,甚至建立协同联合的基地或者中心,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条件。

  高中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尽量多地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尝试”机会。多样化的课程与教学关键在于师资,高中老师要关注 并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及专业相关知识,不断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

  “大学主动参与到高中课程的制作,与办‘拔尖班’不同,并不是为了生源,也不是为了‘收什么桃子’,而是推广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但打破壁垒的意义远不止如此。石中英教授认为,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共同的愿景是“超越高考”,使中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就能够分享大学精神,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关注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功,关注人格的完善,关注公民的培育。

  协同创新对大学高中深度衔接最有效

  大学和高中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是个国际化的课题,但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不多,不少专家呼吁要从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提出解决办法。

  从教师本身来说,仅就教科研而言,中学和大学的关注点就截然不同,中学教师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如围绕课标、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估,针对教学类的研究;而大学教师是面向国际前沿进行研究,如研究数学、中文、地理等领域的学术性问题。

  协同创新可以克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自成体系、缺乏衔接的弊端。

  现在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学科价值,很多优秀的高中教师回归学科本身来做课程,这就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契机,“学校目前做的尝试就主要围绕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由大学教师抓住国际前沿,中学教师立足实践,形成中学与高师协同创新的团队和协同创新的机制”。

  高中和高校——高效衔接教育机制探索

  目前,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以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高中、重点学校优秀学生为主,其次,侧重于知识、课程的衔接。只有这些学校与学生有与大学衔接的机会,而县城高中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则无衔接或少有衔接。

  衔接主要是面对发达的地区重点的中学和高校。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有利于高考的措施学生及家长都会尝试。但这会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教育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从上述几种衔接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课程的衔接,亦或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是集中于重点大学与重点高中之间的合作,主要面向优秀的学生,衔接皆是为了高考或者进入好的大学,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集中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都市与小城镇,城市与农村在拥有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方面差异巨大。

  如果高中与大学衔接这一高中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仅限于部分地区、部分高中与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则会进一步加剧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形成“马太效应”,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高考把大学对高中学生的选拔作为两者衔接的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这种衔接,造成了考试绑架了高中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使真正的衔接无法完成,不能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但实际上,准高中学生们需要更多方面关于升入大学的准备与指导。

  高中学生需要做好大学的入学准备, 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但是如果他们能及早建立关键的认知策略(求知、分 析、论述、批判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大学所需的写作能力及研究技能、自我省思及学术素养,则对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益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完 善健全的人格,然而目前高中和大学衔接的趋向功利化,各种衔接主要是课程的衔接,范围较小。

  实际上,高中与大学需要更大范围的衔接,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要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淀,高中毕业生能不能很好地完成转变,能否轻易地度过在升入大学后一系列不适应的阶段,有效的衔接至关重要。

  因此,当前大学与高中更应加强互动,促进理解,通过人才培养、理念共商,教学设施资源共享,师资交流与培训,吸纳高中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帮助高中学生尤其是准毕业生了解并形成自己的专业兴趣,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

  扩大高中与大学的合作范围与渠道。从选拔变为共生,包括建立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衔接机制,在目前大学与高中合作的几种模式中,有机会参与合作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大学有“掐尖”、“提前圈定生源”的嫌疑。对此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将大学与高中学校的“项目式合作”面向全体学生,多种类型的衔接项目, 不仅要有面向优秀学生的精英项目,还要有面向普通学生的衔接项目,不仅要有面向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还要有面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使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了解大学,了解学科专业,培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关注成绩到关注人格的完善。

  要考虑教育的连续性这一教育基本原则,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更多的应该是适应大学生活,而不是为了走捷径升入大学;衔接更多地为了过渡,而不是选拔和拔尖。高中与大学应以互动交流促进理解,使招生与培养相结合,在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发掘其潜质,帮助学生走上成长、成才的高起点和快车道。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