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教育帮扶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发稿时间:2025-03-29 09:35:00 来源: 光明网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部署,对教育领域提出了多维赋能的战略要求。地方院校作为区域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天然具备“地缘亲缘相近、教育情怀相系、资源供给相适”的优势,依托其服务地方的办学传统、特色化的教育资源和在地化人才培育优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教育支撑体系中的关键枢纽。创新定点帮扶模式不仅仅是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最佳选择,更是构建教育反哺乡村的长效机制路径。
构建多维适配的乡村振兴教育支撑体系。乡村振兴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帮扶必须突破传统的单一思维,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方院校应立足乡村教育振兴的“四大维度”重构帮扶框架:一是人才培养维度,建立“在地化师范生培养+乡村教师定制化培训”双轨机制,精准对接乡村发展人才需求;二是文化振兴维度,创建“非遗传承工作坊”“乡村儿童艺术工坊”等特色平台,在地化建设乡村文化;三是产业赋能维度,结合地方院校课程开发“电商助农技能培训”“乡村文旅课程设计”等实用项目,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四是治理创新维度,培育“乡村教育议事会”“家校社协同中心”等新型载体。通过以上多维赋能模式,从而实现教育定点帮扶模式从单一维度输血向立体多维造血转型。
这种创新实践在多地已初步显现成效:某地方师范学院通过“U-G-S-C”四元联动(高校-政府-学校-社区)建立“产教”融合平台,该平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沉浸式地乡村教育实践场域,同时又帮助乡村学校开发诸如“乡土文化课”“劳动教育课”等特色课程;其次通过建立“乡村教育创新实验室”,设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乡村儿童财经素养培养”等20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教育解决方案。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实施对策,动态调调整适应的创新模式,正在重塑教育定点帮扶的效能边界。
构建长效帮扶机制。新型协作体系着力构建的是三级联动机制:首先搭建人才储备池,持续通过师资轮训计划保持智力资源供给;其次构建县域产业大数据库,运用新兴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动态匹配;最后建立数字化信息跟踪平台,对帮扶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验收。
地方院校具备在地化优势,由此创新提出“三维赋能”模型:一是教育维度,实施“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乡村名师共同指导在校师范生;二是文化维度,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比如将胶东剪纸技艺纳入美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三是产业维度,设计开发“研学+电商”的融合课程,培养既懂教学又具备文旅策划能力的复合型师资。这种深度耦合地方特色的帮扶模式,能够使乡村小学教师留任率大幅提升,为乡村振兴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订单式”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地方院校通过与乡村地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采取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式,精准对接乡村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比如,针对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痛点,高校从指定县域招收定向或委托培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师范生,同时与乡村学校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将定向培养的人才输送到需要的岗位。这种模式一方面有效缓解了乡村教育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为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满足乡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地方院校着力打造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强化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素质,提高其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教师下派挂职锻炼等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去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能够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经济振兴、全面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多元化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全局。地方院校在关注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结合新兴技术,积极培养乡村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旅游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电商人才等等。地方院校通过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乡村输送多领域、多层次的实用性专业人才。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乡村振兴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动能,有利于乡村踏准时代的节拍,实现全面振兴。
实施“乡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开发乡土文化课程: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记录与GIS空间分析,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建立文化要素数据库,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虚拟仿真,构建“文化基因图谱”,利用“文化基因图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这种“高科技+传统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成功解码“乡土文化基因”。将这些乡土文化课程纳入地方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得学生通过这些特色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乡村文化,并主动去传承乡村文化。同时,通过课程的不断推广,让更多的人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地方院校还可以通过编写关于乡村传统编织手工艺、民间故事等方面的教材,在校园内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到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和学习,这些举措将有力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活动与品牌塑造: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乡村文化节、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等,丰富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利用地方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打造文化品牌进行谋划,形成具有市场辨识度的文化IP,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建立包含乡村文化衍生品开发、乡村体验经济场景营造、乡村数字内容生产的价值网络,将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与当地政府合作,搭建“5G+AI”智慧教育云平台, 利用地方院校的智力优势,建立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平台。建设VR/AR乡村文化教育场景数据库,收集开展文化研究、非遗传承培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所产生的成果,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基础,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进一步发展。
校地合作共建产业基地:地方院校利用地缘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基地。根据不同乡村的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开展诸如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得先进的种植技术得以推广、实施,乡村农民的农业管理经验得到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发挥地方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乡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服务。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在乡村实施转化应用,从而提高乡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比如,有的地方院校研发了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先行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在乡村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乡村农民增收致富,乡村经济发展迅速。
学生实践与创业平台搭建: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青年创客孵化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都得到提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电商项目,利用新媒体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电商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农民扩大了销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通过提高实践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乡村开展创业活动,如开办乡村民宿、手工艺品店等,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建立政府政策引导层、高校科研供给层、企业市场转化层、村民协同落地层的立体化合作架构。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明确各方权责,实现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的有机整合,形成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采取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 “乡村振兴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统筹教育、产业、文化等帮扶项目。
完善评估与激励体系。构建“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四维评估指标,并由第三方机构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将帮扶效果纳入院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设立 “乡村振兴成效奖”,对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职称晋升倾斜,评优评先优先等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行“参与式帮扶”模式,通过村民议事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引导村民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人。比如,大学可以在帮扶村成立 “村民发展自治委员会”,由村民自主决策项目是否实施,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与村民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