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历充实且有意义的童年
发稿时间:2025-02-23 08:27: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2月20日,周五,一下班,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都市阳光幼儿园教师杨佩佩与付雪莲就直奔长沙。第二天,在隆平水稻博物馆,两人边听工作人员讲解,边把整个过程直播给大(2)班所有孩子。
开展“小麦与水稻”活动时,孩子们得知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记录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还陈列着一张2万面额的马达加斯加纸币,上面的图案就是杂交水稻。教师和孩子都充满了好奇。
究竟是什么,让教师心甘情愿奔赴近千里?杨佩佩说是被孩子的好奇心调动了,但园长们觉得,这与西湖区这几年的教育活动变革密不可分。西湖区正在探索以回应性支持为特征的低结构活动,让教师与孩子共历充实且有意义的童年。
师幼共历一件又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进入景汇幼儿园,记者就有点儿目不暇接。教室的一个窗口,被命名为“小学观望台”,一个孩子在观察对面小学的走廊,记录小学作息。园内一角,几个孩子在给小鸭子洗澡,其他人等着把它吹干……
离开景汇幼儿园,记者又走进另外几所园,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质:每个孩子都在忙自己的事——调查、创作、展示……专注又松弛,幼儿园很少有全班共同推进的主题活动。
“我们就是过日子,就是一起经历一件又一件有意思的事。”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沈颖洁说。
一直以来,幼儿园存在着成人主导的教学与儿童发起的游戏两类活动。而怎么做好基于二者中间的活动——儿童发起成人予以拓展的活动,则是制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西湖区直面难题,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前提下,开始探索一种中间态的教育活动:把集体教学中高度结构化的环节拆解,放慢节奏,将其弥散性地自然融入一日生活。比如,把教学准备中常见的“回家完成调查表”环节,转变为师幼共历的多次深度调查;把“跟同伴说说自己的作品”环节,转变为持续多天的幼儿自主参与的策展、布展活动。
在此基础上,西湖区梳理出了结构化程度不一,但总体偏低结构的调查、参观、欣赏等14种活动,它们构成了幼儿一日生活的主体。幼儿园不再要求全班孩子步调一致地参与同一个主题,而是支持班级多主题活动并进。
“这样的活动,允许孩子实践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更有儿童味道。”沈颖洁说。
回应性支持孩子的有意义学习
记者到访百家园路幼儿园云庐园区时,几个大班孩子正在搭建杭州著名的留下古镇,教师投放了《留下镇》一书。乍一看,这本书中多是文字,对孩子来说几乎是“天书”。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书里绘制了许多古镇的桥,与孩子的搭建活动完美适配。
西湖区幼儿园活动样态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回应性支持。沈颖洁告诉记者,回应性支持是指教师要基于对孩子想法和意愿的理解与识别,以材料、资源、环境给予回应,并在持续关注中给予个体有针对性的支持。
基于回应性支持,教师对资源、材料的理解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不受限,杂志、书籍、影视……都可以成为资源、材料。比如,都市阳光幼儿园中班孩子在签到记日期时遭遇了困难——15以后的数字不会写。但他们发现,教室里放的书页码是连续的,跟日历的数字变化类似。于是,页码标示清晰的书,就成了支持孩子的材料。
另外,记者发现,幼儿园教室里的一体机都放得很低,孩子也能够得着。园长们解释说,以往,一体机是给教师用的,但现在,教师意识到它也可以成为支持孩子的资源。孩子有需要,就可以用它查资料或作分享。
除了资源、材料在拓展,幼儿园的所有空间也在资源化。比如,古荡幼儿园有个储物间,没有窗,很暗,教师就把幻灯机搬进去,孩子们在里面探索了很多光影游戏。
西湖区教师已形成共识:儿童在哪里,资源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
近几年,教师对孩子的支持越来越个性化。比如,诚园幼儿园中班的米糕喜欢五子棋。但因水平太高,缺少对手,他有点儿孤独。基于对米糕当下需求的思考,教师杨金枝在走廊上为其搭建了“棋王擂台”,国旗下讲话时请他“喊话摇人对战”。于是,邻班孩子、大班哥哥姐姐、教师,都成了米糕的“棋搭子”。
在回应性支持幼儿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西湖区构建了“异步共历”的师幼互动形态。即教师与幼儿共历学习过程,但教师时而在前、时而在后,以差异化的“在场”方式,回应幼儿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思维工具撬动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你的幼年时期,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窒息时刻’?打翻了饭碗、口香糖咽到肚子里、丢失家门钥匙……愿天下所有孩子,都不再为打翻的牛奶而难过。”这是百家园路幼儿园教师吴杨在关于“小班孩子打翻牛奶”活动后的反思。
小班孩子小肌肉不发达,打翻牛奶再寻常不过,但孩子会难过、害怕……吴杨敏锐抓住这一典型事件,带孩子用洒的牛奶在地上作画,鼓励孩子在户外泼洒颜料,甚至用黑科技“变魔术”,让牛奶重新“跑”回碗里。
这些充满教育机智的活动,抚平了孩子的沮丧,让他们意识到,牛奶打翻了也没什么。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教研员孙兰飞认为,教师之所以有智慧,是因为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与规律。
西湖区一直倡导教师“理解所做的事,做理解的事”。教师的理解力怎样达成?西湖区的答案是“反思性实践”。
“我们期待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在教育过程中自我觉察、持续学习。”沈颖洁说。
为培养反思性实践者,西湖区提供了很多“思维工具”,保教日志就是其中一项。以往,教师每天要写详细的半日计划,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落实计划上。2022年起,西湖区开始用保教日志代替半日计划。教师每天在一日生活时间轴上,用不同颜色简要记下每个时段要做的事、观察到的典型事件及思考。保教日志有轻计划、重记录、巧反思的特点,能帮教师通过对一日活动的复盘,把工作重点落在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度过充实且有意义的每一天上。
除了保教日志,西湖区还创新了动态周计划表和活动审议。动态周计划表打破单日排布活动、高预设性的局限,支持教师根据孩子的需求把活动灵活排布在一周不同时段与场域。活动审议时,教师只需考虑可利用哪些资源,可亲历哪些事,有哪些可发展的价值点。
随着幼儿园活动走向低结构,教研也在改变。嵌入日常、灵活展开的泛在式教研,和基于真实问题与场景的抛锚式教研,随时切换,教师得以在实践中随时反思、更新理念。
在实践反思中,西湖区教师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好奇得很、听得进、看得懂、等得起、玩得来的“五得”教师。
在沈颖洁看来,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对童年最诗意的守护。在西湖区,新的教育实践正在孕育充满生命力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