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是国防教育课
发稿时间:2025-02-20 10: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口述历史不忘国防、互动体验感受国防、红色遗址铭记国防……又到一年开学季,江西省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创新形式展开“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进校园”主题活动,课堂内外涌动着“红色”暖流,书本知识转化为情感共鸣,在青少年心中构筑起新时代的精神长城。
2月13日上午,清脆的铃声准时在南昌市育新学校红谷滩分校响起,600余名师生齐聚礼堂内聆听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年逾七旬的喻立猷身着旧军装,缓缓走上讲台,胸前勋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位曾参与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用沙哑却坚定的嗓音还原了1984年收复老山战役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
“漆黑的夜晚,战士们不仅要穿越雷区,还要躲避敌人的炮火……”随着喻立猷的讲述,大屏幕上同步播放战场影像资料。那些生死瞬间、战友情深,通过他饱含深情的讲述变得鲜活起来。
这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是英雄城南昌市深化国防教育的一个缩影。据南昌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构建“军地协同、部门联动、资源融合”的国防教育体系,通过打造“老兵宣讲团进校园”“红色研学实践”等品牌活动,将国防教育融入“开学季”、贯穿育人全过程。未来他们还将联动更多学校拓展VR技术重现战役、军营开放日等课堂形式,持续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军情怀。
开学第一天,两名军校学员来到江西省铜鼓中学,引发“追星”热潮。
“野外拉练时怎么解决饮水问题”“现代战争还需要拼刺刀吗……”课堂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学员陈秋宇不仅分享了他在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中的亲身经历,还生动展示了特种部队的训练日常和军营趣事。陈秋宇带来的现代化战术背包装满单兵自热食品、北斗定位仪和伪装网等装备,让学生们赞叹不已,成为00后学子触摸现代国防的窗口。
“能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国防知识,我感到特别荣幸,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初心。”从铜鼓中学考入军校的陈秋宇坦言,学弟学妹们对国家安全的浓厚兴趣和责任感让他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开学第一课”活动使教育者更受教育。
在铜鼓中学高年级课堂,来自网络空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袁航则结合国内外形势,将当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取得的成就娓娓道来。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也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像陈秋宇、袁航这样的在校军校生既有理论知识储备又充满青春朝气,他们的榜样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这种‘同龄人引导同龄人’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磁场效应。”铜鼓县教体局局长陈龙表示,该县近几年报考军校和参军入伍的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去年更有5名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边疆部队。
2月开学季,寒意未尽。江西省信丰县沛东渡口的青石板在冬阳下泛着微光,大塘中学100余名师生站在85年前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遗址前,认真聆听该县人武部讲解员还原历史场景:“1934年10月21日夜,红三军团在此架设浮桥,乡亲们拆下门板支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把革命火种送过桃江……”
“这次‘情景再现’式的国防教育课堂,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学生,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用知识与行动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大塘中学九年级学生赖欣悦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为了让红色历史“动”起来、“活”起来,寒假期间,信丰县人武部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等部门,结合本县2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3处革命旧址,采取文旅结合模式,创排《人民的军队·音乐国防课》、《长征第一仗·故事靶场》“沉浸式”国防教育精品课,助力中小学校上好“开学第一课”。
地理老师讲解渡口选址的水文条件,物理老师分析浮桥承重原理,语文老师则领诵《七律·长征》……孩子们发现“第一课”内容非常丰富,国防教育现场教学巧妙融入多个学科。最震撼的当属军事模拟环节——“敌军”从上游释放“燃烧筏”,学生们需在10分钟内转移“伤员”并拆解浮桥。“右翼组防护不到位,三块门板被烧毁!”教官的讲评让同学们意识到,当年红军渡江远比想象的艰难。
夕阳西下,沛东渡口的研学队伍踏上归程。桃江水面泛起金色波光,如同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少年的心田静静流淌。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在赣鄱大地谱写新的红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