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三年之约,兑现

发稿时间:2025-02-17 09:4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青岛的山海,错落有致。掩映于山海林间现代精致的学校,如诗如画。3年间,青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28所,增加学位19.73万个。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青岛2022年启动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明确了推进初中强校提质、新校高位发展、育人品质提升等十大攻坚行动。

  这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三年之约”,通过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和集成创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在教育的关键节点实现突破,令青岛教育的外延、内涵悄然变化,不仅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洼地实现“从无到有”的增量突破,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地也实现“从有到优”的存量升级。

  青岛基础教育高地在多处崛起,连片成峰,延续多年的主城区“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等教育痛点被一一破解。在青岛,“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正成为现实。

  “强腰”:初中强校提质让“腰杆儿”硬实起来

  “初中在基础教育中承上启下,必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必须先解决初中问题。”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元韶目标笃定。2022年5月,青岛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的实施意见》,提出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选聘校长、教师跟岗学习、教研员包靠学校、智慧赋能教育等9项措施,用3到5年将53所试点初中打造为优质学校。

  一路向东,是中国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崂山,而崂山区教育在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并非“高峰”。崂山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生源曾经外流严重,初中在青岛市域被喻为教育“细腰”,家长、学生信心不足。

  位于崂山区最西边的麦岛中学毗邻青岛教育强区,压力首当其冲。“在青岛市初中强校提质的赋能下,借助市区两级教科研力量,学校确定以课程、课堂、管理、数字化转型为支点,借力而上,实现蜕变。”该校校长赵美香说。不久前进行的崂山区2024届学生教学数据追踪发现,麦岛中学20多项数据大幅提升,“托底强腰”效果明显。

  目前,崂山区已经配齐全区三到九年级学生和全体教师的智慧终端,利用无感数据采集,精准把握学情,按需定教。如今,包括麦岛中学在内的崂山区生源外流情况大幅减少,一些学校出现生源回流。

  在青岛西北边,另一所初中强校提质试点校——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平度市凤台中学,在政策、资源的加持下,也快速成为优质资源的代名词。该校校长鉴伟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张学校周边地图说:“学校从乡镇中学一跃成为热点学校。现在每到学年开始时,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来这儿上学。”

  多措并举,以点带面,初中的“细腰”渐渐硬实起来。仅以青岛市级教研员包靠53所强校提质试点初中这一项举措为例,2024年跟踪研教1236次,听评课节数2141节,参与学校集备1189次,专题教研506次。数据显示,青岛70%初中强校提质试点校与区域优质校差距明显缩小。

  “壮骨”:新校高位发展让“骨架儿”结实起来

  穿过胶州湾海底隧道来到西海岸新区,眼前的衡山路小学二期与一期通过连廊连接在一起,风格一致的赭红色建筑浑然一体。

  “2020年学校一期启用时,集团特意租了大巴车拉着核心校全体师生来参观,鼓励住在附近的学生就近到衡山路小学就读,但当年只招收了800名学生。”对于建校之初的情景,教师薛杰松仍历历在目。作为珠江路小学教育集团校的衡山路小学,“班主任都是从珠江路小学挑选的精兵强将,从理念到行动快速实现同向同行,想的就是让两所学校比翼齐飞。”该校总校长张燕说。短短几年,衡山路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学校为解决生源骤增压力又新建了二期。

  新校缘何快速成长为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如衡山路小学一样,“一长多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成为青岛新校高位发展的“密钥”。青岛近几年启用的107所新校中,有36所采用“一长多校”办学模式,90所参与集团化办学,并因地制宜践行融合型、聚合型、联合型等多种集团化办学形式。如胶州市推出集团化办学“六全机制”,即全过程党的领导、全方位示范引领、全学科教师交流、全流程联合教研、全覆盖资源共享、全要素考核评价……

  截至目前,青岛中小学有235个教育集团,涉及学校900所,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5%,其中薄弱中小学参与集团化办学率达100%。在青岛,“一长多校”和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引领、传导、衍生效应,突破了城乡、区域、学段的藩篱,加速扩大了优质学校群落。

  “润心”:校家社协同育人让“娃儿们”全面发展

  “女儿班级的班主任组团,有5个,各有各的好!”春节回到家乡,青岛二十四中八年级(2)班学生杨千慧的妈妈和亲戚们开心地述说着女儿的成长,“女儿进入初中后像个刺猬,我向班主任组求助,严父型和慈母型教师各显神通。女儿慢慢变了,不再‘玻璃心’了,这学期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

  自2020年开始,位于青岛主城区最西边的二十四中全面推行全员班主任联合体,即全校任课教师均担任班主任。“班主任每月都家访,家校沟通几乎是零障碍,全程、全方位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支持帮助,引领学生更加自信从容成长。”校长唐衍宏说。

  近年来,青岛构建起课程体系化、队伍专业化、参与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梳理推出“校内必修课”“掌上自修课”“多元媒体课”“社会互助课”“家访特色课”五类课型,擦亮“爱润成长”协同育人品牌。青岛各区市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协同育人品牌,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协同育人环境,拓展育人渠道和资源,学生受益良多。”莱西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崔旭升说。

  不久前,一份来自青岛中小学生、家长、学校和区市4个维度的25898份问卷调查显示,100%中小学开展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十个一”项目。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榜单中,青岛多项成绩亮眼: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展演中获得5个第一名,居山东省首位;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和优良率均位居山东省第一名……

  “最重要的是后续如何做,要为孩子的明天积蓄力量,为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贡献力量。”姜元韶说。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