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在乡土记忆与游戏智慧中寻觅逝去的童趣

发稿时间:2025-02-14 17:51:00 来源: 央视网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段流传数百年的睿智箴言,将孩童天性比作初萌的草木,道出了游戏对成长的深远影响:自由舒展则茁壮成长,过分拘束则会摧折天性。这种朴素而深刻的教育智慧,在电子娱乐主导儿童生活的当下,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游戏不仅关乎天性的舒展,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源自民间的乡野游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文化积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每一个流传至今的游戏背后,都蕴含着先人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深刻理解,都凝聚着特定地域的文化密码。而在这些民间游戏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童年游艺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尤其值得关注。“80后”青年作家侯珏创作的《儿戏》(广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第1版)一书,正是对桂北山区林溪河流域童年游艺的完整呈现。

  侯珏从大学时代起就致力于书写桂北这片诗意而神秘的土地。在南宁文学院担任文学期刊《红豆》的编辑期间,他创作发表了长诗《骆越纪》、人物传记《两粤宗师郑献甫》、系列纪实散文“广西湿地笔记”等反映桂风壮韵的作品,其反映边疆边境地区社会与文化现实的长篇小说《一厘米国境线》和报告文学《语言之河》更是分别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2024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他对乡土文化动态的深切关注,而通过对木叶风车、陀螺、滚铁环、弹弓等数十种玩具和活动的生动描绘,《儿戏》为这片独特的侗乡山水留下了更为细腻、深远的文化印记。

  生于斯,长于斯,侯珏以他的家乡“文塅寨”为原点,描摹出四十余种桂北山区的童年游戏。这些游戏场景在他笔下极为生动:孩童们“像考古工作者那样,在村巷角落里、菜园篱笆脚、河边垃圾堆四处搜寻和挖掘废旧瓦片砖砾”用作滚石飞礌的游戏玩具;驾驶木轮车从山道上“飞速冲进河里”,体现生命野性的乐趣。在众多游戏中,“竹节人”的制作最能体现侗族工艺的精妙。它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匠心:选料要择取节距均匀的竹子,削竹需把握力度,组装更需巧手,体现了侗族祖辈积累的竹艺智慧与传承危机。而“滚油子”游戏则深深植根于生产生活:孩童们从成熟的油茶籽中选出自己心仪的颗粒,在山坡上竞相滚动,在嬉戏中不经意间习得了油茶种植的节令与方法。“弹弓”的叙述,更是自然地触及了桂北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这些貌似寻常的游戏,承载着桂北山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

  《儿戏》中的游戏丰富多彩:有寄寓匠心的制作类活动,如“树皮喇叭”“草弩苇枪”等,体现山区儿童就地取材、巧手创造的智慧;有磨炼体魄的竞技类活动,如“踢飞脚”“跳跄跄”等,展现乡野孩童攀爬跳跃的矫健身手;还有培养群性的集体活动,如“捉迷藏”“过家家”等,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社群文化……书中不仅详述了每一种游戏的规程、每一件玩具的制法,更配以生动的场景插图,共同勾勒出一部立体的侗乡童趣志。

  除了对本地游戏的翔实记述,《儿戏》还展现了这些游戏与周边少数民族游戏的关联与差异。比如,书中描写的木质陀螺,在形制上与云南哈尼族儿童使用的陀螺相似,但侗族儿童会在陀螺上特意加装铁钉,使其耐磨,又能在旋转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又如,与海边京族人民赶海、北方民族赶庙会使用的“高跷”技艺相比,侗族地区的“骑木拐”游戏既保留了相似的工具造型,又衍生出许多独属山地少年的玩法。这些游戏的演变,既反映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体现了侗族儿童对游戏形式的创造性改良。

  在对游戏的客观描摹之外,侯珏笔下的乡土记忆更饱含诗性。在描绘与奶奶一起过溪时,他写道:“我跳到水中央的石头上立住,低头看到明晃晃的月亮在水里反光,抬头看见奶奶慈祥的笑容,然后转身大胆跳跃,跃到了溪水对岸。再回过头,看见奶奶已经没有了火把,只有一群萤火虫照着她,一脚又一脚,走过小溪。”文字朴素却生动展现了独属于祖孙俩的温情时刻,富有诗意。在描绘夜晚溪边捉萤火虫的场景时,他又写道:“路上,我顺手捉了几只萤火虫,装进一只小药瓶。那药瓶,是奶奶吃完咳嗽药,不要的玻璃瓶。”寥寥数笔,既勾勒出山村生活的朴素本色,也透露出对逝去岁月的深情眷念。这种看似随意却蕴含深意的叙事方式,正是山地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

  《儿戏》书写的传统游戏自有其意义。制作竹节人、打陀螺、滚油子这样的游戏,要求孩童亲手制作工具、摸索规则、协调团队。孩童在采集材料时感知季节更替,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创造力,在游戏互动中体会合作与竞争。这些来自乡野的游戏智慧,在电子屏幕普及的童年中,不仅保留了一方独特的天地,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游戏在当代的生命力。

  儿童游戏研究的著作,各有侧重。《民国乡土儿童游戏》(商参等著)立足史料文献,系统梳理了1912—1949年间中国各地儿童游戏,揭示了游戏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联。《中国老游戏》(沈嘉荣、沈杉编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跳房子、抖空竹、放风筝等200多种传统游戏的玩法规则,为游戏传承提供了实用指南。《儿童游戏治疗》(丹尼尔·S.斯威尼著)从心理学视角阐释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其理论在全球儿童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儿童游戏方程》(区慕洁主编)则基于早期教育实践,为3-6岁儿童的游戏教育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逝去的儿童游戏》(李长安著)从文学视角切入,通过对传统游戏的品评与回忆,深情触摸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中展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相比之下,《儿戏》将文学性叙事与民族志观察自然融为一体。作品在书写侗族地区童年游戏时,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游戏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关联:游戏规则中蕴含着族群智慧,制作工艺里凝结着文化传承,游戏场景中映现出山村生活的真实样态。这种独特的写作视角,使《儿戏》在儿童游戏书写领域开辟了新的维度。

  《儿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游戏的忠实呈现,更在于侯珏以细腻的文学笔触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画卷。在木叶风车轻旋的瞬间,在竹节人舞动的刹那,在萤火虫点亮的夜晚,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的影子在山水间闪现。这些质朴的游戏场景,在他饱含诗意的书写中,既展现了壮、汉、侗、苗、瑶等族群童年游戏的交融共生,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情礼赞。时光流转,这部作品不仅留存了一个特定时空中的童年游戏印迹,更唤起了读者对自身童年的集体记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他以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寻觅逝去童趣的路径,让那些渐行渐远的民间游戏在记忆深处重新焕发生机。(文/潘楷昕) 

   

  【侯珏简介】:侯珏,本名侯建军,男,1984年生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学员。出版诗集《在水上》、人物传记《两粤宗师郑献甫》、长篇小说《一厘米国境线》、科普读物《万山竞秀》等,作词的歌曲《骆越谣》获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现供职于南宁文学院。

  【作者简介】:潘楷昕,男,1983年9月生,壮族,祖籍广西来宾。作家、资深媒体人、青年学者,现居北京。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香港文汇报》《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上海证券报》《解放日报》《文艺报》《学习时报》《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出版有《欲望的边界》《跨越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坎》《智识的冒险》《价值盲盒》等5种。曾担任“读书盛典”“新京报年度好书”等评选活动评委。荣获“社科文献建社30周年·致敬媒体人”等荣誉。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