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高密度城区如何智创“教育空间”

发稿时间:2025-02-14 09:46: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们学校有‘山谷’和‘小丘’,看上去很有设计感。”在学生林琅眼中,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福田五洲小学像是乐园。课余时间,她和同学喜欢去学校的闲暇丘等地玩耍,绘制属于自己的“校园探险地图”。

  北院的山、南院的丘,连接两个院的中央山谷……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福田中心区,五洲小学校园内充满了创意与活力。学校基于现有空间,打造了能量谷、闲暇丘、游戏山、智慧营地、世界屋顶等多变立体的“学习景观”,让学生的学习不被限制在课桌旁、教室里。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作为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福田区以全市4%的面积,承载了10%的基础教育学位。这背后是福田区近年来把“最好的地块、最优的资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强保障、破难题、提质量、促均衡、重协同,持续创新学位供给机制。福田区基于空间创新、功能复合的设计理念,努力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和使命担当,用教育空间之变回应教育提质扩优之问。

  解学位需求激增难题——

  “上天入地”,充分挖掘土地的“教育潜力”

  皇岗中学所在的福田中心南片区,环绕着皇岗、水围等城中村。随着周边产业蓬勃发展,曾经寂静的城中村如今已是车水马龙。很多来深圳的建设者带着梦想和期待,如潮水般涌入,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然而,福田区有着“幸福的烦恼”。近年来,随着人口和建筑持续增多,福田区发展成为高密度城区。2010年至2020年,福田辖区户籍人口从61.30万增长至107.08万,10年间人口增长了74.68%,这让辖区学位需求爆发式增长。近年来,福田区每年都面临数千个学位的新增需求。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红利?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福田区深度谋划,多部门合力攻坚,以创新举措推动教育提质扩优。

  皇岗中学旧址土地相对规整,占地面积超2万平方米,这提供了宝贵的空间资源。福田区深入摸查学校周边的学位需求后发现,如根据原有规划,按36个班的规模改建学校,无法满足当前及未来的需求。福田区细致测算后,最终决定将皇岗中学转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皇岗创新实验学校,并按54个常设班和6个机动班的规模改建学校。

  如何既解燃眉之急,又备未来所需?福田区结合辖区教育用地和学校建设规划,对未来的学位需求进行超前预测、分析、全面梳理和论证。同时,福田区对已规划立项的新建、拆除重建和扩建学校项目进行重新盘点。在现有基础上,福田区优选区位好、环境优、交通配套完善的地块,作为学校规划用地。

  “在高度建成区新增土地非常困难,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教育潜力,努力从设计里要空间。”福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巍说,福田通过“见缝插针”的思维来建设校园,努力将这批宝贵的教育用地用好。福田区在新建学校时,着力突破学校建设层数限制、容积率限制等“卡脖子”审批条件,努力做到“上天入地”。

  皇岗创新实验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就通过“上天入地”,提升单方土地使用率。学校地下两层、地上九层。学生的教室和活动空间主要安排在光线充足的一至五层。同时,学校将美术、科技等功能室以及教师办公区域安排在更高的楼层,不占用学生教学用房。重建后的皇岗创新实验学校占地面积达3.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展为原址的将近4倍,达到7.85万平方米,可提供2580个学位。

  近年来,福田区新建21所学校,提供3.1万个学位;改扩建28所学校,新增1.4万个学位,精心打造了一批“高颜值”的新校园。

  回应多样化教育改革需求——

  “擂台比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室

  五洲小学一(2)班教室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班主任曾??正带着学生们玩冰壶小游戏。曾??巧妙地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的冰壶赛场。学生们手持小巧的冰壶玩具,排队进行投壶挑战。

  “我校教室设计得非常通透,不但便于师生在教室里开展多种活动,而且空气流通、光照相对较好。”五洲小学校长陈雪梅说。

  在集约式设计理念引领下,五洲小学还配备了多个功能教室。学校还把负一楼的功能场馆打造成课程市集,学生可以在这里展示他们在不同学科中的学习成果。

  “过去,部分学校将教育过程局限于相对封闭的教室,教师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现代化的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不仅探索书本,更要探索周围环境。”在王巍看来,福田区在供给大量学位的同时,力求创新设计校园空间,积极回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改革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2017年7月起,福田通过多场“擂台赛”,请来多位优秀建筑师,尤其是有教育背景的建筑师。他们与学校领导、教师等密切合作,积极探索高密度时代新学校建筑类型建构与空间创新,力求将开放教育、小班教学、开放校园、绿色学校等理念贯彻到新校园尤其是教室的设计中。福田不单单变革学校建筑形态,更通过教育空间再创造,为学校未来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元的承载空间,预留更大的可延展性。

  红岭实验小学等福田区新建中小学校在设计教室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软硬结合、需求导向、多方协同等,对教室功能分区设计,让教室更匹配教学新理念以及新课程的需求。学生们可在教室内开展科学探究等多类学习活动。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空间,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开阔舒适的学习空间?皇岗创新实验学校等福田区新建学校采用立体布局,建造出面积达102至105平方米的教室。福田区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力推午餐午休,大空间的教室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如何开拓更多活动空间——

  优化布局,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在学校建设用地紧凑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建设好学校,不让其成为多种“功能盒子”的简单排列?如何让孩子们在多元的校园空间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福田区新沙小学巧妙利用S形布局,打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主题游乐场”空间。

  在新沙小学北边庭院,粉色采光筒和红色小山丘让人赏心悦目。这里是很多学生的“课间乐园”。一下课,他们就围着采光筒、小山丘,探索多种多样的新游戏。学校在设计建造阶段就在校园庭院等处预留了使用功能不确定的空间,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大胆想象和探索。

  如何给学生们打造更多“课间乐园”?福田很多新建学校在二楼、三楼设计更宽的走廊、楼梯。同时,这些新建学校还在低楼层留有公用大平台,为学生开展多元活动提供了更多、更近、更便利的空间。

  “我们调研发现,在非寄宿制学校,学生们除了体育课或者吃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学楼。”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就需要在教学楼上为学生们开辟更多活动空间。福田很多新建学校就根据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楼走廊和架空层设置了许多富有趣味性的活动空间。

  福田区绿洲小学在学校每一个楼层都规划了宽敞的户外平台。与外廊相比,这些同层且易于快速到达的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运动和学习的空间。

  新时代的福田校园正以布局合理、设置科学的教学活动空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着更坚实的空间保障。

  编后

  重构空间布局 释放教育可能

  当生育率的“波浪线”遇见教育强国建设的“加速度”,教育资源配置正面临一场“动态大考”。深圳市福田区打出基础教育学段人口变化监测应对“组合拳”,以数据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的治理逻辑,将学位规划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应对人口结构变化。

  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福田区以“绣花功夫”重构教育空间布局。福田区将“集约化”理念贯穿始终:向下挖潜,通过立体化设计拓展生均教学空间;向外借力,努力补足运动场馆短板;向新而行,打造“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开放共享、智慧智能、五育并举”的未来校园,以空间变革倒逼育人模式升级,让有限土地释放无限教育可能。

  把“最好的地块、最优的资源、最大笔的资金”投向教育,这不仅是福田区对民生关切的回应,更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高密度城区吸引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期待福田区的探索实践能给更多地区带来启发。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