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长城“建档案”
发稿时间:2025-02-13 10:29: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寒假期间,大学校园稍显冷清。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西门外的一个院子里,气氛却依然紧张忙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李哲如往常一样,一大早便来到这里,带领学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李哲团队的工作很特别也意义重大——研究长城。“我们从建筑学角度对明长城的墙体、烽火台、烽燧等进行实地调研、测绘,搭建了明长城连续墙体及三维数据库。”李哲一边介绍一边在电脑上进行演示,一幅波澜壮阔、绵延数千公里的长城数字化图纸出现在眼前。
正说着,团队成员李严推门而入。她是建筑学院副教授,也是李哲相伴多年的妻子。夫妻二人从学生时代便师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投身到长城研究这项事业中。
李严介绍,团队成员四个季节的工作是不同的。春天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熟悉使用无人机、软件处理等技能。夏天开展大规模调研,全国拥有长城的省份有10多个,每名学生负责一个省份,每个省份要完成300多个烽火台的拍摄任务。秋天处理数据与资料。冬天开展研究,写论文、完善数字系统。
他们还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长城博物馆提供展陈支持,如河北省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天津的黄崖关长城博物馆等。整装一新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将于今年春季正式开馆,这是团队将长城文化向大众普及的一次新尝试。未来,他们还准备出版针对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科普读物,让长城文化与精神深入每个中国孩子的内心。
夜色渐浓,李哲、李严仍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基金申请工作。李严告诉记者,目前学生们的毕业成果已出版10余本书,这套关于长城的丛书未来将不断增加和完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揭示它的内涵和古人隐藏的智慧,让更多人了解它、关注它、保护它,进而让长城精神影响更多人。我想这就是我们倾尽全力做这件事的意义。”李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