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非遗版”春节年味儿浓

发稿时间:2025-02-12 09:49: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综合消息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非遗版”春节年味儿更浓,各地各校深挖春节非遗文化内涵,策划举办美食制作、手艺传承、年味探秘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品味舌尖上的年味儿

  过年期间,美食必不可少。北京小学红山分校鼓励三年级学生在假期里开启一次“寻味中国年”的美食探秘之旅,记录自己喜爱的春节美食,并写下这些美食背后的美好寓意;四年级学生要动手制定年夜饭食谱,与家人一起购买食材,完成一顿丰盛美味的年夜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引导学生邀请长辈指导自己制作具有家乡特色的春节美食,并与同学分享制作方法和制作感受。

  寒假期间,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清河路一小易景国际分校的孩子们一边学习阜阳各类特色美食的由来典故,一边学习制作工艺,在家开展“以‘遗’当‘食’”劳动实践活动。学校要求孩子们至少学习制作两种家乡特色的春节美食。

  在父母的帮助下,学校六年级学生刘盺辰全程参与了阜阳特色面点——枕头馍的制作过程,从食材准备到烹饪完成,她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制作步骤,学习将发酵后的面团充分揉捏,等它变得延展而柔软后再巧妙地折叠成枕头状,不到一分钟,枕头馍的雏形就呈现在眼前。

  和刘盺辰一样,孩子们纷纷化身为大厨在厨房大展身手,老雁馍、豆杂面、菜咸馍……各种家乡特色面食轮番上阵,承载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更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感受指尖上的年味儿

  贴春联、剪窗花,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窗花、福字一贴上,年味儿就有啦!”岁末年初,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满是热闹与温情。1月19日,重庆市江津区菜市街小学校明德剪纸社团的20余名师生走进这座“巴渝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一场“剪纸送福传承非遗文化”寒假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活动中,江津区菜市街小学校教师、江津区非遗民间剪纸传承人刘漆红将民间剪纸艺术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台下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带着剪纸作品挨家挨户“送福入户”,不少人还邀请师生们在“村晚”上再次展示。

  “过年贴窗花,寓意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生活美满、幸福安康。”临近春节,位于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赖琳正指导当地学员体验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一张张喜庆精美的窗花让现场充满了中国“年味儿”。

  “爷爷、奶奶,我们给您送春联啦!祝您‘福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平安’。”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中心小学举办了“一笔一画生年味,百福百联贺新春”新年笔会,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孙娟带领孩子们来到乡亲们家里送上祝福,孩子们将作品送到爷爷奶奶手中,也将新春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中。

  聆听耳边的年味儿

  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往往通过音乐传递对新年美好的祝福与期盼,无论身处故乡他乡,当熟悉的旋律萦绕在耳畔,音乐中的年味儿便浓郁了起来。

  花鼓灯是一种融歌、舞、戏为一体的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歌儿满天飞,好像淮水滚滚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清河路一小三年级学生陆安琪对家乡庙会上表演的颍上花鼓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陆安琪在短短一周内就学会了“蝻子步”和“平足步”。她还在练习中发现,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很多都来自生活,比如自己正在学习的“簸簸箕”动作,就和奶奶平时劳动的姿势很像。

  “让孩子们从非遗的观赏者成长为传承创新的践行者。”在谈及设计这项假期实践活动的目的时,清河路一小校长许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不依赖文字等物质性载体,而是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学校以体验式、沉浸式的假期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成了“年味儿”十足的“大思政”系列活动课,大力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有130多年的轿子坊音乐演奏历史。2025年寒假期间,密云区大城子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墙子路村,开展“非遗探秘”实践课程。学生们通过参观轿子坊乐班的表演现场,聆听传统乐曲,观看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刻感受这一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在寻访非遗传承人的课程中,学生们走访了多位轿子坊乐班的非遗传承人,了解轿子坊乐班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以及传承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面对面交流,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宝贵的非遗知识,更被非遗传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所感动。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