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系统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发稿时间:2025-02-09 09:4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教育资源。大学要主动走向社会,建立与自身办学特色相衔接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基地。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全体大学生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素养、增强生态文明能力,以人才培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多主体协同”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体干部管理育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和全体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多主体协同过程。

  加强全体干部的管理育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办学思想,将生态文明要求纳入管理制度。学校党委和行政尤其是负责人是办学治校的关键,各个学校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级学院既要贯彻落实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意图,又要结合本学院实际进行创造性发挥,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案;职能部门则要把学校党委和行政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意图,转化成思政工作、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具体方案。上下同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就可以给每一个大学生打上“生态烙印”。

  加强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生态环境类课程,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课程思政范畴。一是让教育者首先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学校要利用“研究生导师学校”“思政教师专题培训”“新教师年度培训”等机会,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纳入培训计划之中。二是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思政课堂的任务,或者开设专门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课,或者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三是所有课堂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像“化学工程”课可以讲绿色化工,“食品工程”课可以讲有机食品,“社会学”课可以讲绿色社团组织,“公共管理”课可以讲绿色公共治理,等等。

  加强全体后勤员工的服务育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细化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动,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具体化。在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要计算每一元经费、每一亩地、每一度电、每一吨水投入的教育和科研产出。哪所大学的产出高,哪所大学的资源生产率就高,资源节约型校园就建设得好。在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中,要考察园林绿化是否足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是否通过分拣做到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学生群众性体育和艺术活动是否长期保持“体艺自觉”等。生态校园建设,既要观察“物”,又要观察“人”,在“物”与“人”的双重考察中进行科学识别。比如,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在设计之初就体现了校园与植物园“二园合一”的理念:第一步设计环境、第二步设计道路、第三步设计建筑,使得校园分区清晰、植物错落有致,体现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数量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校园真正成为“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的绿色校园。

  加强“三支队伍”的协同,形成相互支撑、相互监督的育人体系。如果学校领导倡导办生态大学,学科专业和后勤部门却无动于衷,那就办不成生态大学。需要构建起协同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监管体系,形成“1+1+1>3”的效果。为此,需要建立生态性大学建设的领导机构及其执行机构,建立考核机制及其奖惩机制。

  “三课堂联动”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其全过程推进需要重点抓好“三课堂联动”:

  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课程教育全覆盖。第一课堂是由教师、教材、教案及学生组成的,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是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提升教材的绿色成色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案中强化批判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向主动学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一方面,要用好以知识性、常识性等内容为主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要防止网络课程的泛化,避免课程教学质量的下滑。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社团活动全覆盖。大学生社团主要包括学术性社团、文体性社团、志愿性社团三大类。学术性社团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知识和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懂得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文体性和志愿性社团可积极植入生态文明理念,具体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社团活动可以全覆盖,一要指导和引导,加强指导教师的配备和主管部门的引导;二要支持和鼓励,在经费上、学分上、评优上都要支持社团活动;三要规范和管理,社团成员要有登记制度,社团活动要有备案制度,社团建设要有考核制度等。

  加强第三课堂建设,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全覆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完全有条件在社会实践中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对大学所在地的外来有害物种进行调查,这样就可以使得大学生了解到有害外来物种的类型、数量及危害程度,据此可以向当地政府提出治理对策建议。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辅导员帮助衔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学到大量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

  加强“三个课堂”衔接,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各环节的叠加效应。“三个课堂”衔接好,可以形成层层递进的乘数效应和叠加效应。由于大学一年级往往安排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因此,一年级新生以打基础为主;由于社会实践往往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大多一时还不具备,因此,一般应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全方位配合”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定要形成校内外“全方位配合”的育人格局。

  加强学校各个系统的配合,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留死角的格局。一是大学各个系统从各自职能定位分别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二是各个系统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要相互配合;三是各个系统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要相互监督。

  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有地方有机会去感悟鲜活的生态文明实践。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教育资源,如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实现从生态破坏到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祁连山、利用秸秆网格治沙的宁夏沙坡头等。大学要主动走向社会,建立与自身办学特色相衔接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基地。

  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高层次的大学生培养是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大学发展需要社会舞台,地方发展需要大学支撑。建立大学与地方的综合性合作机制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利用这种机制,大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生态文明教育、获取生态文明鲜活故事,而且可以从中获取现实问题的选题、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为自身选题奠定极好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进行激励和约束。教育部门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协同宣传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共青团组织等共同领导、规划、管理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类大学、学科、专业等的设置和遴选;加强生态文明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典型的评选,并将其经验推介到全国。

  【作者沈满洪系浙江农林大学原党委书记、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BIA23016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