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 瓜果飘香
发稿时间:2025-01-27 09:3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咚咚锵咚锵……”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中国北方传统的小年。陕西省延安市大大小小的广场上锣鼓震天响,火热的秧歌表演吸引着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记者来到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果蔬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果蔬温室大棚。走进当地菜农刘浪浪的温室大棚,暖意扑面而来,只见圆润饱满的西红柿挂在枝上,颜色鲜红。
近年来,延安打了一场精彩的农业“翻身仗”,河庄坪镇正是代表。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沟沟峁峁多,把耕地切割得零七八碎。水资源短缺、冬季气候寒冷等更一度是当地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改变在2018年到来,那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延安市人民政府、安塞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合作协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建明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在黄土高原上搞农业,最大的优势是日照充足,对瓜果蔬菜生长利好大。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在当地推广设施农业,创新形成了“新型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简易化基质栽培、有机营养及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的“3+2”技术体系,引进了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等果蔬的优良品种,破解了山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四季生产“不断线”。
从“一键喷水”“一键加温”到“果蔬一键运输”……行走在当地的温室大棚中,记者发现农户们的种植方式早已“提档升级”,迈上了智能化、机械化的“快车道”。
“传统农业又苦又累,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年轻人都不愿干。如今,现代化的设施农业蓬勃兴起,种植效益高,干得好一年就能挣二三十万元,让年轻人觉得工作有前景、生活有奔头。”河庄坪镇党委书记刘震感慨地说。
刘浪浪先前在外打工,总觉得离家远,后来选择回乡搞设施农业。这个勤快的年轻人边摸索边尝试,很快掌握了大棚种植和蚯蚓肥技术。两个标准大棚种植下来,一年收入能到30万元。“品种好就卖得俏。市面上的普通西红柿2—3元一斤,但大棚里种的有机营养西红柿能卖到10元一斤,刚采摘的一批西红柿一上市就销完了。还有我种的甜瓜、西瓜,不仅销量好,价格也比普通品种贵两三倍。这日子是越来越甜嘞。”刘浪浪说。
离开刘浪浪的大棚,记者跟着李建明转了好几个果蔬大棚,恰好碰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王小静。王小静夫妻二人从2019年就进行大棚种植,在河庄坪镇有11个温室大棚。最近,她有些头疼:大棚里的蓟马(一种农业害虫)不少,怎么解决?
李建明详细介绍了处理方法,还支了防治蓟马的“妙招”:在大棚里种些烟叶,烟叶散发的特殊气味会把蔬菜上的蓟马都吸引过去,再给烟叶喷洒药水就能杀死蓟马,蔬菜就能长得绿色健康。
这样的“传经送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蔬菜试验站的学生也在积极参与。李建明要求自己的学生驻试验站至少一年,在田间地头扎根,不仅要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还得学会跟农民打交道。
虽然除夕将近,但还有3名学生坚守在试验站里,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按照自己的课题,调节大棚内果蔬的生长条件,观察其长势。
博士生路希打算腊月二十八返乡,是三人中最后一个回家过年的,正进行着光照长度对西红柿生长影响的试验。“比如说,通过模拟太阳光,给这一部分种植区多补3个小时的光照,看西红柿能增产多少,综合效益能提升多少。”路希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大积极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该校的科技小院分布在陕西省内的有10个、其他省份的有5个。农产品产业涉及小麦、杂粮、棉花、蔬菜、红枣、奶牛、滩羊等领域,为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把失败留给我们,把成功留给农民。”李建明心里装着满满的使命感,要在西北大地进一步唱响设施农业的“春之曲”,让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