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集装箱”里科研新“气象”

发稿时间:2025-01-25 09:4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阿妮尔 张晨 缪志聪)春节前的南京,天气晴朗。冬日的微风吹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里的中国气象局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在持续运转的观测仪器上留下数据“足迹”。

  在这片占地65亩的基地一隅,19个“集装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些可不是普通的‘集装箱’,其实是一个个可移动的气象观测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科研项目开展空气污染研究、理化分析等,与学校10余个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息息相关。”正在基地值班的南信大高级实验师张富存向记者介绍。

  “大气化学超级监测站”“大气成分移动监测平台”……每个“集装箱”都在箱侧标注着各自的“神通”。

  “这些‘集装箱’由各科研团队根据需求自行组装,里面装着各种仪器设备,既可以在校内使用,也可以发挥‘便携’优势,装车带到观测所需的地点开展外场观测。”张富存说。

  记者发现,虽然学校放假已近一周,但不少“集装箱”外悬挂的空调外机仍在工作,箱内的仪器还在运转,产生的监测数据正源源不断传输给科研团队。寒假期间,部分“集装箱”还在中国气象局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的组成部分、位于南京远郊的江淮大气—环境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基地出“外勤”,开展气象观测。

  “监测设备建起来,数据获取是不是稳定、数据分析结果和项目预期是不是有偏差,都需要常常关注,不能中断。”寒假期间仍在值班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高级实验师严家德告诉记者。

  严家德参与的几个气象监测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在陕西西安,有的在云南怒江。这些天,一个个千里之外的“集装箱”每天都传来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他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实时监测、分析,和团队成员联系解决突发问题,指尖轻点,日日不停。

  从1月17日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入“寒假模式”,但仍有2000余名师生留校,他们中的很多人奋战在实验室、监测站,争分夺秒在科研一线攻关,期待在迎接新春的同时迎来新的突破。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我们的科研既面向国家战略又服务民生福祉,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说,科研一线干劲十足,学校各相关部门也在实验设备、食堂餐饮、校园安全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让留校师生在新年“烟火气”中全心攻坚、安心科研。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