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审慎选择高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发稿时间:2024-06-20 10:36: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高考结束后,如何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切的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高考改革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选考科目和报考模式方面的调整,增加了志愿填报的复杂程度。

  面对3000多所学校、800多种专业的繁杂排列组合,很多家长和考生难以作出科学又准确的决策。因此,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科学专业的指导非常必要,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求助于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原因。志愿填报市场变得火热,人工智能工具也开始登场,试图为考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志愿填报有偿服务。

  当然,随着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志愿填报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为考生开辟了更公平、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据悉,2024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开通“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开放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免费提供志愿填报专家指导,对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属地高校注册的官方网站及有关新媒体账号等进行统一权威标识,为考生提供免费优质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同时,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其实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收集汇总。

  此外,各地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各类免费的线上线下招生咨询活动,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尽管如此,不少家长仍然感觉志愿填报的难度在加大,对“院校+专业组”“专业+院校”等志愿填报方式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强基计划”等较为新颖的招生方式更是知之不多,这也暴露出社会普遍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认知缺失和信息焦虑。一些考生也表示,学校开展的志愿填报宣讲会并不能完全解决个人顾虑,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才能报好志愿。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信息差与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高考志愿填报”发现,不少机构打出“一对一辅导”“不录取全额退款”等标语,称可为考生提供专业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价数千元。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也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切勿轻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滑档风险。

  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固然有其积极作用,为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值得警惕的是,市场上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花样迭出、真伪难辨。特别是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背后,蕴藏的仍是商业利润驱动下教育服务市场供需关系的博弈。因此,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审慎看待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范围以及往年高校相应录取位次,采取“冲、稳、保”的策略,合理安排志愿顺序。特别要将个人志趣、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尽可能寻求学校、专业、城市以及未来可能从事行业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

  高考志愿填报是“最后一课”,考生切莫简单将这一工作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落入高价辅导服务陷阱。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获取高价服务费,夸大志愿填报指导功能,因其对相关高校招生政策和信息把握不准,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个别服务内容甚至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容易造成信息误导甚至志愿填报失误。

  客观而言,在校大学生仍然拥有更多机会去选择和适应心仪的专业。越来越多的高校试行大类招生、放宽转专业门槛,正朝着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减轻填报志愿压力的方向努力。以深圳大学为例,学校设置了人性化的转专业政策,除规定不予转专业的情况外,申请转出无条件,但需通过专业能力笔试和面试,由接收学院(部)择优录取。在申报毕业前,未转专业成功的学生还可多次申请转专业。2022年,该校整体转专业成功比例约为50%。

  总之,面对高价辅导服务,考生和家长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跟风、重金消费。特别是要引导考生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科学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