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这里让我学到了真本事

发稿时间:2021-09-29 08:0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吴世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实习这几天,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快节奏’生活,每一天都被填充得满满当当,每天收获都是盆满钵满。”来自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仓拉说。

  最近,这位藏族大学生和她的同学一起,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工学交替”。所谓“工学交替”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岗位实践与专业学习交替进行,可以是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周期性交替,可以是企业岗位上实践与岗位下学习相结合,也可以是岗位实践与知识学习融合进行。

  初到浙江乌镇工作岗位实习,仓拉最难克服的还是语言交流问题:从小生活在拉萨的她习惯了用藏语交流,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对语速较快的对话反应有点迟缓。

  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语言交流是她不可逃避的坎儿。第一天实习,仓拉就跟在同学们身后,跟不上节奏,工作起来总是力不从心。

  这次“工学交替”,仓拉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一起同行,他们很快发现了仓拉的不对劲——一向干劲十足的仓拉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像蔫了的茄子。

  班主任老师马上找仓拉了解情况,在得知仓拉是因听不懂当地带着方言腔的普通话后,班主任连夜帮仓拉补上了当天所安排的实习任务,又安排她去做了为期两天的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

  这两天的志愿者工作,仓拉在短时间内和不同口音的旅客们交流沟通,渐渐有了自信,也让她感觉学到了真本事。

  除了锻炼仓拉,班主任老师还嘱咐其他同学,每当仓拉有难以理解的话语时,她身边总会出现一个“贴身翻译官”。

  仓拉描述起同学们争先恐后为她翻译的场景时,还用上了年轻人常用的网络热词“秒懂”,她笑着说:“就是我一个迷茫的眼神,她们就‘秒懂’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像仓拉一样参加“工学交替”的少数民族学生还有很多,该校回族大学生许云风暑假回到家乡新疆,在当地一家央企实习。

  按照学校要求,“工学交替”必须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或紧密型合作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为平台载体,坚持“企业对口专业、岗位匹配课程”的原则,实施岗位育人。

  该校为此专门对少数民族学生设计了“一生一方案”,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选择回乡实习,这对离家已久的许云风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但在实习没几天,她就开始想念学校了。

  许云风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前几天是中秋节,她收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发来的节日祝福。“前几年,在校过中秋节,学校还会给我们发自制的月饼,超级感动。”

  据她描述,学校经常结合传统节日,召集少数民族同学开展特色活动,例如端午节包粽子、国庆节做中药香囊和中秋节做团扇等,大伙儿在一起感受祖国多彩的传统文化。

  并不是所有人的实习之路都一帆风顺,藏族小伙夏吾拉周在这个暑假去扬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他困在寝室里。

  但他一刻也没闲着,坚持每天在线上认真学习,在服务网站上完成安排的电子商务实践工作。他在寝室上起了网课,学校专门为他们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和英语课程。

  “这些课程是专门开放给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的,我们那里条件有限,计算机和英语教学不到位,现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这两门课的成绩都进步很快!”夏吾拉周说。

  据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要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工学交替”计划,更好地实现岗位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专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责任编辑:邱晨辉
责任编辑:李华锡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