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爸爸帮妈妈洗睡衣气哭1岁萌娃,专家谈孩子“恋物”行为

发稿时间:2022-08-01 10: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 李华锡)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安徽合肥,一岁的萌娃因为爸爸把妈妈的睡衣洗了哇哇大哭。视频发布者表示,上班之前经常穿着这件睡衣陪宝宝,上班以后宝宝找不到妈妈就开始抱着这个睡衣,那天爸爸看天气好就想洗一下,然后宝宝看到衣服被洗之后就大哭。

  该新闻中孩子出现的行为是“恋物”行为,多出现在6月龄到3周岁的孩子身上。那么,什么是“恋物”行为?为什么孩子会有“恋物”行为?孩子的“恋物”行为会有哪些表现?面对孩子的“恋物”行为,父母又该怎么办?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育儿专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崔玉涛,为父母们答疑解惑。

   

  妈妈的衣服是孩子常见的安抚物,家长不用大惊小怪 

  崔玉涛常年从事育儿工作,他分析说,该新闻中,孩子妈妈的睡衣上有妈妈的味道,所以当妈妈不在家时,孩子会对这件衣服格外依恋,闻着这个味道、摸着这件衣服,就让孩子觉得妈妈在身边,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这是一种常见的“恋物”行为。“我们也见过一些大点的孩子,如果家人洗了安抚物,孩子会跟家里人哭闹,说洗过之后味道就变了。”

  面对孩子的“恋物”行为,崔玉涛建议,家长不用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不是对妈妈的这件睡衣到了痴迷上瘾的程度,不用过分在意,也不用干预,尤其不要呵斥、批评孩子。“如果家长的反应过激,反而会激化孩子的‘恋物’行为,有的孩子甚至会把安抚物藏起来,绝对不允许其他人触碰、拿走。”

  他表示,婴幼儿时期孩子与爸爸妈妈和其他家里人一起生活,家人对孩子的关爱和照料,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内心安全感充足,这种安全感是孩子日后能够一步一步生活独立、学习独立、人格独立的基础。

  崔玉涛提醒广大家长,“恋物”行为是婴幼儿时期常见行为,家长用手机拍视频记录下来,可能觉得有意思,对外发布,逗得大家一笑。“但注意不要因此嘲笑、笑话孩子,说一些‘长不大’‘妈宝男’这样的话,这样是不好的。”

  什么是“恋物”行为?为什么孩子会有“恋物”行为? 

  崔玉涛表示,“恋物”是婴儿从依恋到独立慢慢过渡的行为表现,通常是内心安全感缺失或减少的表现。一般程度上的“恋物”行为,也是生活里常见的表现,大部分是正常的,一般不会对孩子的心理、性格、情绪、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行为会发展成为怪癖,这种‘恋物’成瘾的行为会暗示安全感严重缺失的问题。”

  他举例说,孩子常见的“恋物”行为如喜欢搂抱揉捻妈妈的衣服、枕巾、小被子等,喜欢某个固定的娃娃、家人的身体等。

  孩子的“恋物”行为会有哪些表现? 

  “绝大部分孩子在6月龄到3周岁这段时间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出现‘恋物’行为。”崔玉涛说,如妈妈不在家时,孩子睡觉时要闻着妈妈的衣服,盖着某个固定的小毯子,搂抱某个固定的毛绒玩具等。

  崔玉涛接触过一些个别案例,有些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还会延续一段“恋物”行为。他分析说,因为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孩子会要求必须带着家里的一个玩具或娃娃陪自己一起上幼儿园,甚至如果不让其带安抚物,就不去幼儿园。“有些幼儿园也是允许的,让孩子在中午睡觉时可以搂抱,起到安抚物的作用。”

  对孩子的“恋物”行为,父母该怎么办? 

  崔玉涛建议,当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个物品或者玩具表现出特别的喜爱、依恋的行为,首先要做到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训斥、批评孩子,斥责孩子“任性”等。家人要理解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心理成长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

  孩子在生活中吃饭玩耍、人际交往等都很正常,但在要睡觉或出门时喜欢带某个固定的物品、娃娃,并没有因为安抚物而表现出特别的极端行为,家长不用过分在意,可以顺其自然。

  “但是,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个安抚物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依恋,到了‘上瘾’的地步,甚至离开这个东西就不吃不喝、又哭又闹、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时,家长就要重视,需要采取一些应对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这种状况。”崔玉涛说。

  崔玉涛提醒,孩子的“恋物”行为与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建立有关,依恋行为对应着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减少或缺失。当孩子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恋物”行为时,说明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或者被破坏,这时家长要对应地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如过早的、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而强迫孩子独睡时,比较容易激发出孩子的‘恋物’行为。”

  “一般来说,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摸、生活照料以及无条件的爱都能够让孩子建立起内心安全感,也能够让孩子慢慢减少对安抚物的需求。另外,尽量减少让孩子接触那些令他感到不安、害怕、紧张的机会,比如黑暗的屋子、独处等。”崔玉涛说。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