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妈妈要求22岁女儿婚后才能喝酒,专家谈父母如何教孩子自我保护

发稿时间:2022-06-28 17:2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 李华锡)据媒体报道,6月18日,在河南郑州,一位22岁女生外出吃完饭回家,妈妈手持酒精检测仪守在家门口等女儿,女儿一进门就要呼气检测看是否有喝酒,最后检测结果达标后妈妈才放心。女孩表示,自己家教比较严,不敢晚归,结婚后才能喝酒。

  该报道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对新闻中妈妈的做法表示不妥。那么,父母严管孩子是否可以达到保护孩子的作用?父母又该如何教孩子自我保护?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心理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

  成长是一个不断放手让孩子探索适应的过程 

  “透过妈妈使用酒精检测仪这一行为,我们隔着新闻都能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爱,也能感受到这份爱背后的担忧与担心。”段鑫星说,一个成年女生被要求:晚上十点钟前回家,婚后可喝酒,看起来非常个体化的要求,却击中了大众的神经。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孩子?孩子又应当如何回应父母的照顾与保护?这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她表示,在我国进入少子化家庭后,家庭的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度溺爱、过度关注、过度期待、过度保护”的“四过”让家长们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安然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段鑫星建议,作为子女,需要给父母一颗心理安定丸,比如按时回家,符合自己身份的表达等;作为父母,需要给子女一些空间,允许孩子自己探索,慢慢长大,成长是一个不断放手让孩子探索适应并且发展出自己可以应对困难的过程。

  段鑫星说,几乎天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是否父母管得越严孩子就越安全,父母陷入一种自我焦虑与自我感动中,认为自己做得越多,保护得越多孩子就越安全。

  她认为,事实上,所有的成长都是栉风沐雨、逆风飞扬,所有的成长都会带着痛苦的体验,没有所谓的快乐地享受成长的状态,因此孩子渐渐长大,父母都需要向后一步,而孩子要向前一步,这期间,父母都有给孩子腾挪出一些空间。“有时候,父母越俎代疱,反而会让孩子更退缩更加躺平,不愿意自我探索。”

  自我保护是成人必修课,要做到“望闻问切” 

  父母如何教孩子自我保护?段鑫星说,对于成年人而言,自我保护是必修的一课,如何照顾好自己,首先要从意识层面增强自我保护的自觉,比如一个单身女生,尽量避免夜晚一个人走在无人的阴暗处,走夜路多了,遇到危险的概率就会增强;尽量避免通过社交软件寻找附近的人,尽量不参与完全陌生的人组成的饭局及其活动;不出入复杂的娱乐场所等。

  在认知上,要提高警惕性,特别是在人员流动快环境复杂的陌生场域,要确保手机畅通,保持与朋友的联系,增强防御能力,比如读懂眼神中的不善等,增强自我防身能力,学习一些防身技能也是必要的。

  在行为上,做到“望闻问切”,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望”指的是观望、看,特别是一个人独自探索陌生环境时,保持对环境与人的警觉性,从意识层面的自我提醒会让我们变得对环境敏感;比如女生一个人在陌生的小旅舍住宿,查看下是否有摄像头等很有必要;去见陌生人做好必要的防身策略,也可以从知识社区中了解些背景性知识。

  “闻”是指听成年人讲经历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对自己的借鉴的知识,也要广开思路,听当地人讲一些故事与案例,提高自己对环境的判断力,特别是对人的判断。

  “问”是指与自己打交道的人可以问一问,有时候自己可以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比如一个人说话时目光躲闪、讲话前后矛盾、听起来象编好的故事一样等都要提高警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切忌好奇心与贪心,更不能贪杯。

  “切”是判断,这是个体保证安全的重要能力,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还是通过实战一点点提升,通过自我探索、一点点积累经验。

  段鑫星说,对每个人而言,应学习与不确定性相处,在相处中知人识人,不与危险的人纠缠,不在一些小事纠结,尽量不要怀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念,将有限的生命用在不值得交往的人身上。

  “生命是体验的过程,所有的获得都是以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期待所有的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期待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一些基础的自我防范技能,也期待学校可以在安全教育课程上教学生一些基础的方法。”她说。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