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三代人的压岁钱:从几分到几百元 从现金到电子红包

发稿时间:2018-02-23 09:0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大年初一,串门拜年,小孩儿每串一个门,口袋就能鼓一点,那里面装的,是一句句“新年好”、“给您拜年”等吉利话换来的压岁钱。时代变迁,压岁钱就像一个时间的口袋,从“50后”到“80后”再到“00后”,包着岁月的记忆,也裹着时代的痕迹。

  2月16日早晨8:00,李女士家门被敲响,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侄子带着自己的女儿朵朵来拜年。朵朵一边抱着小手在胸前上下划来划去,一边用不清楚的话说着:“奶奶新年好。”李女士听了喜笑颜开,这时候最应景的便是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大红包,塞到小姑娘怀中。但是侄子来拜年并没有提前打招呼,红包自然也就没准备。李女士跑进屋,把钱包和大大小小的抽屉翻了个遍,只找到200元现金。于是,她赶紧组织全家一起“凑钱”给朵朵包红包,但是一家5口,翻遍口袋竟然也只凑了450元,并且家里也找不到红信封。无奈,李女士让侄子拿出手机,发了一个600元的电子红包。“家里就外孙一个孩子,年前就把钱取好给他了,这突然再来个小孩,真是没有多余的现金,只能发电子红包了。就是有点尴尬。”李女士无奈地笑笑。

  今年59岁的李女士生于上世纪50年代,她回忆小的时候过年最期待两件事:穿新衣服、领压岁钱。“要把新衣服叠整齐,摆在枕头边,一晚上得摸好几次。第二天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就能得到一个红包。一张大红色的纸,里面包着几分钱,这个钱只够用来买鞭炮和几颗糖。压岁钱虽然少,但几个兄弟姐妹都有。虽然只有几分钱,但也是省着花。而且得到压岁钱的那股兴奋劲儿,到现在记忆也很深刻。”李女士说。对于“50后”来说,压岁钱带来的更多是对过年的期待和回忆。

 
 

  而李女士的女儿希希是“80后”,据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压岁钱是李女士那个年代的几十倍,要“富足”很多。家里的小孩虽然多,但是长辈出手也很“大方”,每个小孩几乎都能得到100元到200元的压岁钱。“我爷爷家有7个小孩,姥姥家有6个小孩,大年初一、初二都能拿到压岁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给过100,最多的一次给了300,用很薄的那种红信封包着,有时候过一个年能有500块钱。当时感觉过年就是‘发财了’,给爸妈‘上交’一部分,自己能留一半,拿这个钱买新衣服、买书、和同学吃饭,一个月就花完了。”希希说。对于“80后”来说,压岁钱带来的是一种“一夜暴富”的喜悦和享受。

  如今,随着电子支付的流行、便利,很多人钱包里的现金几乎不超过600元,想要立刻包一个“拿得出手”的红包,如果不提前准备几乎是件“难事”,李女士给自己侄孙女压岁钱的那份祝福,也只能从手机叮叮当当的提示音中表示了。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