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共情”不是现代社会疾病的心理良药

发稿时间:2017-07-06 08:48:2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你想成为社交场合的“宠儿”吗?你希望自己是善解人意的家长吗?你试图变成一个能够为公司团队注入活力的重要角色吗?那么,请先培养“共情”这种情感美德吧。

  “共情”,也被称作同理心。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以及各类职场培训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增强“共情”的能力,需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同别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共情”不仅是懂得“设身处地”

  “共情”在当今这个时代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并不令人惊讶,事实上,早在六七年前,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这种能力的价值以及大家对它需求的急迫性。在过去几十年中,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自我肯定”、“竞争性”以及“自我陶醉”这些当代人的主要心理特征,而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危机的世界里分享情感的时刻。

  尤其在我们和别人交换“同谋”的眼神,或者一起愉快地合作一项共同计划的时候,我们会在真正意义上被一种爱和“共情”的激素“浇灌”。正如法国心理治疗师托马斯·德·安森博格所说,我们由此感到了一种“一起创造我们的人情味”的快乐。

  另外一些专家和学者则更加谨慎,他们揭示了“共情”的复杂性。“共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简化地总结为“懂得设身处地”,但是如此简单地解读也许会虚化对“共情”的认识。因此,对于心理分析师塞尔日·提塞隆来说,“共情”这种能力更应该被应用在认知方面,也就是我们思考的能力,或者精确感知自我情感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当我们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时,就可能对别人的情感造成损害。

  这种可能对他人造成心理侵入的危险,让心理咨询师格扎维埃·坎贝深感不安,他提醒,有了“共情”的能力,我们可以很快从“我感受到了别人的感受”这个层面,进入到“我在别人的位置感受甚至思考”的层面。这位咨询师不无遗憾地说,“在公司里,我熟知的人中,有些自以为非常有‘共情’能力的人会打断别人说话,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他们不去倾听,因为他们揣测到了对方的感受。”他补充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共情’的能力,没有证书可以证明,但是这种能力通常是不言自明的。”

  除了可以作为投射的工具——我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某种情绪,“共情”还可以成为一种影射着“我比别人感受更敏锐”的权力工具。近期,关于法国某位医护人员在并没有接到患者要求的情况下,就擅自给年长患者施行了安乐死的案例提醒我们,地狱常常是由美好意愿的砖瓦堆砌成的,而“共情”或许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把“共情”当做新式心理护身符是种误解

  相较于“共情”的概念,格扎维埃·坎贝更喜欢“同情心”这个词,即单纯地与另一个人相互联系,既不合为一体,也不加以评判。“一个公司里的员工也好,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也好,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被倾听,特别是被人注意到他们的不同之处。”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