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专家谈大龄单身:大龄不是生理概念,是心理概念

发稿时间:2017-06-02 09:14: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共青团切实解决青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项千秋功业。从国家层面来讲,年轻人的快乐幸福,年轻人的婚姻家庭,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大龄单身”之所以成为“话题”,是由于我们都是集体文化的产物,愿意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为什么中国年轻人面对大龄单身,容易感到矛盾和失调。

  ◆婚姻提供了亲情,人类需要忠诚、相濡以沫,这种感受比爱情还要强烈和重要。

  ◆大龄不是生理概念,是心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数字,是你自己的感受。

  ◆大龄未必是坏事,但因为大龄单身带来了孤独感、失落感、压力、挫折感,这才是问题。

  ◆人类的婚姻建立在匹配的基础上。匹配的标准是多样的,除了学历、职业、地位、财富等外在匹配,特别重要的是心灵的匹配。

  ◆恋爱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心理感受。追求物质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系统,有时候有互相抑制作用。多一些情感、思想、文化的体验,能让我们产生更多的幸福感。

 

  在采访的开始,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要告诉广大苦于找不到对象的大龄单身青年两个基于科学研究的好消息:一、在100万人里,至少有6000人可以成为你的理想伴侣;二、你和你的另一半之间,最多只隔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夫妻是通过一个人介绍认识或者干脆自己认识的原因。

  所以,彭凯平说:“千万不要在家等着,要走出去,那个人就在你的身边。”

  大龄单身只是issue,不是problem

  彭凯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大龄单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也有很多电视剧描写大龄单身青年的焦虑,只不过在中国语境中,这种现象显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中国文化一直强调早婚早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是一种职责,从文化的角度,面对大龄单身现象,中国人一时适应不了这种落差;另一方面,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农业社会,结婚是很容易的,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飘浮的心灵面对外部世界,找到合适的伴侣可能有困难。

  彭凯平认为,单身、独立,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单身甚至还有一定优势,比如,相对受教育的机会多,没有家庭牵扯,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有更多机会施展职业才华,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前提是,这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不在乎外界压力,愿意单身,这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大龄未必是坏事,但因为大龄单身带来了孤独感、失落感、压力、挫折感,这才是问题。”彭凯平说,“我们都是集体文化的产物,我们愿意和大多数人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年轻人面对大龄单身,容易感到矛盾和失调。”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容易把不符合常规、不合常情、不随常态的人,都看成是有问题。“其实我们想一想,常规常态常情也是经常变化的,很多人做同样的事情,就是所谓‘新常态’。不要把这样的问题看成problem(造成障碍的问题),这只是一个issue(讨论中的问题)”。

  彭凯平说:“我们见过死气沉沉的20多岁,也见过充满活力的40多岁,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一定一致。大龄不是生理概念,是心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数字,是你自己的感受。”

  男性从婚姻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

  尽管大龄单身越来越普遍,但从历史的维度,婚姻仍是难以改变的社会制度,人类发明过不少“异类婚姻”。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盛行性解放运动,有过“公开婚姻”“社区婚姻”等尝试,但都没有成为主流。无论哪个国家和文化,都选择了一夫一妻制度。

  彭凯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人类进化的角度,人是需要婚姻的。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进化研究中心教授、以研究两性关系著名的海伦·费雪博士做过大量研究,证明绝大部分人都要进入婚姻状态,没有哪个朝代和文化是没有婚姻的,这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社会机制。

  显而易见,婚姻为繁衍后代提供保障,也为人类提供稳定的性满足;而且,婚姻对心灵也有很大的慰藉。彭凯平说:“你有人爱、有人等、有人照顾、有人支持,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婚姻提供了亲情,人类需要忠诚、相濡以沫,这种感受比爱情要强烈和稳定。”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从婚姻中受益超过女性。比如,男性结婚后,平均寿命延长7年,女性只延长2年;另外,男性从婚姻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女性要生孩子,男性只要有妻子和家庭,就有一种自我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尊严感;善于交流和沟通的妻子也能为丈夫带来更多的社会关系,“夫人外交”就是一例实证;男性的生理特征决定其喜爱冒险,但结婚后他会变得更加稳定。

  婚姻的“匹配”标准是多样的,特别重要的是心灵匹配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单身母亲。没有男人,女人可以自己带孩子。但对中国女性来说,单身母亲的压力非常大。

  彭凯平说,首先,经济压力,同工同酬尚未完全实现;其次,文化压力,中国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对自己有一个身份定位——贤妻良母;最后,心理压力,女性感受到的结婚期待是很多的,“剩女”“剩斗士”这些称谓带有歧视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对婚姻已有独立选择的能力。然而,女性在大龄单身的问题上,显然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紧迫感,尤其是一些“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女性。彭凯平强调,优秀女性不结婚,绝对不是因为嫁不出去,而是因为不愿意“下嫁”,这时候就要小心陷入心理陷阱。

  “人类的婚姻建立在‘匹配’的基础上,优秀的女性必然想找一个优秀的男性。”彭凯平要提醒的是,匹配的标准是多样的,除了学历、职业、地位、财富等外在匹配,特别重要的是心灵匹配。

  “比如,幽默感的匹配,可以决定夫妻之间交流愉悦的程度。此外,还有三观、道德、政治……等的匹配。”彭凯平说,“可惜中国社会从来都强调物质的外在匹配,忽视了心灵。这是对女性的建议,也给中国男性一个提醒——不要觉得自己配不上优秀女性,关键是你能不能把自己变成配得上的男人。这个配得上就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自己的潜能开发和魅力的展示。”

  彭凯平提醒,年轻人在恋爱过程中应该更多追求心理的感受,过多追求物质反而容易淡化情感需求。“追求物质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系统,有时候有互相抑制作用。多一些情感、思想、文化的体验,能让我们产生更多的幸福感”。

  美者生存,千万别觉得表白被拒或恋爱分手很可怕

  彭凯平说:“我们经常讲‘适者生存’,其实人类进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机制,survival of the beautiful——‘美者生存’。魅力是人类能够活下来、健康长寿、多子多孙非常重要的秘诀。人这一辈子,很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讨人喜欢’,魅力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可惜中国社会从来不教孩子如何培养魅力,全靠孩子的天赋、直觉、经验,或者道听途说。”

  魅力教育应该谁来做呢?彭凯平认为,首先是心理学家,其次是社会工作人员,包括共青团在内。“共青团切实解决青年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千秋功业。从国家层面来讲,年轻人的快乐幸福,年轻人的婚姻家庭,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做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培训、建立一些适合年轻人的公共文化设施,这都是“别人”能做的,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年轻人自身。“在找到最终伴侣之前,一定要探索和实践,也就是谈恋爱。”彭凯平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奉为真理。“这句话是对中国女性的侮辱,也是对中国男性的侮辱。都21世纪了,爱上一个人,试探、恋爱、不合适分手,非常正常的现象,一点问题都没有”。

  彭凯平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拥抱生活、拥抱爱情,千万不要觉得表白被拒或恋爱分手很可怕。有一个心理学统计,分手对心理的伤害最多持续3个月,“失恋绝对不是一生的终结,年轻人要有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失败”。

责任编辑:王龙龙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