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人物 >> 青年领袖 >> 正文

吴文星与《喊惊》:喊醒的是心灵

发稿时间:2017-04-28 14: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喊惊声从远古穿越而来,跨越千年,至今仍余音绕梁。很多年来,我一直在外祖母凄婉悠扬的喊惊声中寻寻觅觅,走进走出,跌倒了又爬起来,逐渐长大。可是外祖母,她为我,为许多人喊惊,卖力地喊,无休止的喊,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外祖母就像那些被时间磨砺千年的喊词一般,无形中被岁月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近年来,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嗓音不再如从前那般铿锵有力,变得浑浊而嘶哑,她开始记不清那些熟悉的喊词。终于,她把自己喊老了。”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第六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散文组冠军作品《喊惊》,而这篇作品的作者就是赣南师范大学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班学生吴文星。那个“喊惊”的人,以这样的方式“喊惊”了校园内外。

  吴文星。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佳丽/提供

  用心观察生活,真诚的表达情感

  吴文星出生在江西石城的一个小乡村,从3岁开始,就跟在外祖母的身边,一待就是十多年。也许是童年经历的影响,也许是对心灵原乡的执着,在这次作品的选择上,他以外祖母为主角,努力去刻画了外祖母喊惊这一行为。“这篇作品所展现的,是外祖母的风风雨雨,也是那些年我真正去观察体会到的东西。”

  有人说,人世间有一种情,叫做亲情,能久而弥笃;人世间有一种眷恋,叫做思念,能跨越天地和时间。而他十多年来始终不能释然的,是曾经抚育和疼爱他的外祖母。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以这样的方式致敬他的外祖母。

  吴文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外祖母越来越远,对外祖母的记忆有一天也会慢慢的淡化,淡化她的容颜,还有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只记得印象深刻的事,记得她的喊惊,趁此时记忆深刻,想用文字记录她,记录童年给我留下的一抹光。”

  写这篇文章,吴文星一共花了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几乎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他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我追思着,童年那些和外祖母共处的记忆从内心深处喷涌而来,热烈翻腾,往事像荧幕上的电影一幕幕地在脑海里浮现。那一声声喊惊声,一幅幅有着外祖母的画面,那些旧日我热衷于尾随外祖母逗留的各个地点,在脑海里像一张张定格的旧照,铺天盖地而来。”就这样,他将那人那时那情用文字记录下来。

 

 吴文星与评委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佳丽/提供

  跟随内心,不断练习

  有人说,写作是极累人的,每天都在头脑风暴,有些作家连作息都与常人不同。可能别人在睡着的时候,他们醒着,别人醒着的时候,他们却睡着。就像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文学类的专业,选择去做一个写东西的人。

  吴文星告诉我们,其实就是因为数学太差,顺其自然的就选择了文科。也是这样顺其自然的,考入赣南师范大学后,进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或许这就是他性格最深处的东西,顺其自然,顺从自我。

  一直以来,吴文星都是这样跟随自己的内心。他也一直用心地不断练习,真诚地表达自己。

  “我是一个挺喜欢阅读的人,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我都挺喜欢的。”正因为热爱,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总觉得自己看的书很少。所以在采访的时候也多次建议我们一定要多看书。“爱阅读、爱写作”,吴文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正是怀揣着这样简单而热爱的心理参加了这次比赛。

  上大学以来,除了专业的学习,吴文星花费最多时间的就是写作。不断地写,不断地改,陆陆续续,他写了十几万字,也曾获得“第四届野草文学奖”“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奖”等。但是他觉得还很不够,他还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投。

  吴文星说:“大部分人认为写作靠灵感,靠情绪,其实不是,写作更像是一门手艺,就像弹钢琴要求你练习指法,做雕塑要求你练习刀工,写作也需要不断地训练。”

  除了写散文,吴文星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大部分是将自己经历过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他认为,写作带给他最好的东西,是在青春马不停蹄的惶恐和困惑里,解救了自己。在写作中了解自己,疗愈自己,激励自己不能浪费时间。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吴文星的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作家的影子。他表示,对于好的作家,也会去学习他们的风格和写作方法。比如,当他在读余华的作品时,会尝试去模仿他的风格,当然只会模仿是不行的,这只能作为一种锻炼自己的方法。《喊惊》这个作品中,有关于外婆喊惊的细节描写,这种描写是很难达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效果,他就去努力回想曾经看过的那些乡土作品中的刻画方法。多看多学多写也是他所概括的写作方法之一。

  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兴盛,给青少年写作也有了很大的影响。他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说,借用狄更斯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科技,可以轻松阅读到更多文学作品,也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自己的作品。而另一方面,掌上阅读和网络化写作的普及,让很多人沉不下心来,没有真真正正、认认真真地阅读书籍,汲取精神营养,碎片阅读,碎片写作,最后只能形成碎片思想体系。

  成长经历是文学,武侠也是文学,科幻也是文学,甚至数学、物理也是文学,在网络时代,要利用科技读更多的书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面,尝试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方式已经过时啦。

  吴文星发表获奖感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佳丽/提供

  好的作品总能深入人心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吴文星这样说道:“感谢所有为本次大赛作出贡献的人。在这个文字逐渐被边缘化的时代,他们不懈努力、默默付出为青年学子搭建一个追逐梦想的舞台,这种精神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备受鼓舞……”可能话语比较平淡,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文学青年对展现自己平台的渴望。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征文比赛都开始涌现,这些比赛可谓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对热爱写作的青少年一声迟到已久地号角。

  这些年文学的几个趋势,碎片化、网络化,这些问题一直被争论。但文学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可以进入人的心灵的。为什么唐诗、宋词还在流传,是进入到读者的心里,不仅是唐宋读者,是一代一代人的心里。今天的各种征文比赛也正担负着挖掘出能进入读者心灵、传之久远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比赛,才能有像《喊惊》这样的作品出现。

  这篇作品获奖的消息也在各类媒体上迅速传播。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元生在颁奖典礼的致辞中表示:“人类因为有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人,这个人再通过文字接触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和思想,今天的颁奖典礼见证了许多记忆与思想的传递。各位评判精彩的文学作品打动了无数读者和年轻人的心,而今天在座的得奖青年又用文学的技巧表达出内心的感悟,打动了评判的心。”

  没错,好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深入人心,总是能给人心灵上的共鸣。

  “小时候身体不好,家人也会给我喊惊,她们待在这边屋子,我就待在那边屋子,奶奶说,喊一喊,魂就回来了。如今身在千里之外,生病了也不会喊惊,也不再听见亲人的喊声。一生不求多跌宕,惟愿无灾也无难。最让人心安的,无非就是远方的亲人身体健康,不用吃药、不用喊惊。”这是李锦泉同学在看完文章后在微信上发表的感想。

  就像这样,不同的乡愁,却被同样的感情唤醒。这让人想起余光中那首《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这首诗总让无数在外的游子泪流满面。

  或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不论何时何地,总能瞄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扎下去。就像《喊惊》,将所有的乡愁与感恩寄托在那喊惊声中,是否也喊惊了无数港澳台同胞以及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通讯员 冯佳丽)

责任编辑:王龙龙 赖林权(学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