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昌12月7日电(通讯员 胡嘉威)2个怀着公益梦想的大四学生,52个贵州偏远山区留守儿童;为期24天的蹲点拍摄,一部关于侗寨留守儿童的纪录片……近日,华东交通大学 “52聆侗”大学生公益团队因一部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公益纪录片《芦苇》而进入人们视野,引发广泛反响。
侗寨孩子们开心地笑着.
“52聆侗”活动是江西省内首起由大学生自主发起并策划的“全公益”活动,该团队将募集到的所有童话故事书和“集微笑”的阳光照片送往贵州响榜村寨小学,并在小学创建一间“童话阅览室”,增添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欢乐,传递来自高校大学生的温暖爱心。
一场爱心接力:一个专业70%学生参与
2016年的寒假,龚光少决定与同学刘迎一起走进大山,记录侗族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该校艺术学院的陈若吴和罗鹍老师得知此事后为他们无偿提供了摄影器材和相关指导帮助。
他们来到了偏远的贵州山区响榜村寨,接触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为期20多天的蹲点拍摄让我们发现:他们或许贫穷,可是阳光灿烂、乐观向上,更多的是希望有情感的给予,而并非只是物质的施舍。”原本抱着“记录人性与现实,挖掘留守儿童的本真”简单想法的两人,在拍摄之后便萌生了举办“52 聆侗”公益活动的想法。
活动策划手稿
“聆听侗寨童心,传递温暖爱心”“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片金黄的麦浪之中一条小溪蜿蜒而过,这是“52聆侗”活动书签上的一个场景。“除了精美的书签和海报设计,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和处理,都是由我们团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的。”团队成员金琴笑着说。
据了解,该校2014级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是此次活动的主力军,整个专业70%的同学加入了《芦苇》视频制作团队,大家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各尽其力。纪录片的拍摄手稿用了120多张纸,后期活动策划草拟用了近170张纸,主持稿和策划书均被修改了10余次……常常出现晚上12点因为活动细节问题,主持组连夜修改的情形。
大山里的微笑:将爱心传递下去
“拍摄过程中最感动你的画面是什么?”龚光少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是一个小女孩的笑容。“当时女孩正在采野花,我就上去问她为什么要摘野花。”女孩转过身来,露齿一笑,俏皮地说:“我待会告诉你!”“那一瞬间我感觉整个人都被她的纯真微笑感染了。”龚光少说。
后来,龚光少团队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刘迎无意中拍到小女孩站在高高的山岭上,对着大家离开的背影,把摘下的花全部抛向天空。纷纷扬扬的“花雨”欢送着远去的背影,含蓄地表达着依依不舍。
离开前晚会的合影
2016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完成拍摄任务的龚光少等人启程回家,侗寨乡亲专门举办了盛大的晚会欢送龚光少一行。“当时我们很奇怪晚会上乡亲们穿着一种紫黑色的侗族服饰,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白色服饰,后来才得知这种紫黑色服饰只有在欢送最尊贵的客人时他们才会穿上,我们内心觉得暖暖的,感觉一切都值得。”龚光少回忆道。
记者了解到,为了寻找活动的赞助商,龚光少把国庆假期全部用来会见企业负责人,跑了数十家企业才最终敲定。有位企业经理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你都大四了,何必这么折腾呢?”龚光少的回答很坚定:“我想用大学最后一年的时间,做一件感动自己、影响社会的事情,为此哪怕付出再多的精力我也无怨无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很好地印证了“52聆侗”团队从刚开始的2个发起到艺术、土建等多个学院众多师生加入,再到兄弟高校数百人参与的发展历程。不仅如此,该活动也得到了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诸多校外企业的大力支持。
“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深深地感受到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是整个学校,整个大学生团体在做这件事。”龚光少说:“我们想用校园传播的力量来感召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让更多的人来守护他们的笑容,更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把这份爱心接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