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许晓明在新疆野外考察。北京大学供图
祁卫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发言。北京大学供图
即将从北大毕业的许晓明和祁卫都来自湖北,疫情期间他们一直身处湖北,看到了牺牲与奉献、坚持和努力。最终,他们坚守初心,选择武汉作为人生下一站,共同为这个英雄的城市按下“重启键”。
许晓明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我是理科生,但最喜欢的科目却是历史”,他尤其感动于史书中的家国情怀。生长、成长在湖北,对家乡的归属感也是他最终决定在武汉就业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签约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疫情期间,虽然一直在家自我隔离,修改两篇未发表的论文,许晓明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疫情的防控情况。令他感触最深的,还是国家在面对疫情爆发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身处湖北宜昌,疫情期间他见证了“一省包一市”的互助力量,“目前宜昌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新增病例了,正常的生活、生产都在逐步恢复”。
这也让他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满怀期待。“我签约的单位主要做一些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医院生产的医疗废物处理问题可能挂钩”。疫情结束后,许晓明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武汉的经济复苏做出一些贡献。
祁卫是湖北黄冈人,2015年开始攻读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签约了位于武汉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在校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搭建了北大第一个超冷锶原子实验平台,弥补了物理学院在冷原子实验方向研究的空白。虽然由于科研领域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甚至不能为人所知,但祁卫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对于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提升是有意义的。
疫情期间,祁卫和大多数人一样居家隔离。
“我是1月19号从北京回到湖北,在武汉中转,然后坐城际铁路回到黄冈。路过武汉站的时候还没有觉得疫情有那么严重,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已是返乡的高峰。从武汉回来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出过门了。”在他看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隔离和防护,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尽管不能奔波在一线,他也积极帮助同学所在的民间志愿组织联络物资购买渠道,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当时想了一下,在北大可能会有一些校友愿意提供帮助,我就去帮忙联系了。”
当问到疫情是否对他选择在武汉就业产生影响,他说,疫情反倒让他对签约的工作单位有更大的信心。“虽然目前还没有入职,但工作单位也多次主动关注、了解我的情况”。
祁卫十分感谢学校老师的帮助,疫情期间因为无法回到学校,学工老师很早就回到学校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中心为毕业生们提供的信息十分关键。“虽然他们不是在疫情的第一线,但确实是走在为我们同学服务的最前线。”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针对涉湖北地区未落实去向的毕业生和家庭困难等重点关注的毕业两大重点群体,北京大学推出了“暖春助力”就业支持专项服务,为同学们提供个体辅导绿色通道、政策手续热线解读优先服务和招聘信息定向推送等帮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