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新国展防控一线。北京科技大学供图
“我从小在北京长大,有这样难得的为北京作贡献的机会,北京孩子义不容辞。”
北京科技大学2019级研究生刘晴,是该校文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3月15日,学校询问她是否愿意参加顺义新国展志愿服务工作,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据了解,为做好外籍人士返京疫情防控工作,北京科技大学迅速成立青年突击队,派出两名青年教师和28名青年学生共30名志愿者奔赴新国展防控一线。刘晴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非典时,我还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听妈妈不断叮嘱着‘不能出门’。小小的我意识到外面很危险,更知道有很多人正身处危险之中用生命保卫着我的安全和健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打乱了我们正常生活的步伐。回想起17年前的‘白衣天使’,我抓住这次新国展志愿服务的机会,希望为防疫工作献出一己之力,为首都家园筑牢安全防线。”刘晴说。
据了解,从3月22日开始,北京科技大学30名志愿者开始守护国门。到岗两天,他们就服务了来自13个国家的61位旅客,每天的工作包括及时更新各省市每日入境人员数量;记录搜集每人工作情况,记录工作笔记;协助民航局、国航、首都机场等单位沟通,协调处理各驻京办接运工作中的问题;建立相关单位联系表;核对出境人员与实际登记人员的信息,等等。
“亲身体验过穿防护服的感觉,才能真的理解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李想表示。她第一次穿防护服时,慌慌张张的:皮筋太松,导致头罩没办法全部罩住头发;手套也很大,拿东西穿衣服都要用一只手拽着另一只手的手套才可以;穿着鞋套走起路来,更是沙沙地响。而戴上眼罩后,耳朵听力都不好使了。
“从3月23日开始,我就在总服务台的物资分发处工作了,工作内容说起来挺简单的,统计物资数量,分发物资。实际操作起来,我发现这项工作需要做到有逻辑有条理,物资怎么摆放更方便拿,各省份所需物资数量怎么记录更清晰明了,分拣各项防护装备的时候哪个顺序哪种方式的效率更高,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大学问。”李想说。
3月25日凌晨1点,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的孙慧琪坐在回驻地的车上,刚刚结束当天晚班的工作。
“以前每日新增的确诊病例对我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因为我知道我只要不出门就很安全,但当真正来到抗疫一线,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是‘防疫无国界,事关你我他’。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可能就是明天的确诊患者,做好防护工作真的无比重要。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抗疫之战的胜利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孙慧琪说。
“在我们值班的地方,我还发现了前一所志愿学校北二外留下的便利贴纸,上面画了一个冠状病毒,旁边写着‘交给你啦!to北科’,我顿时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温度的战场,虽然我们在做隔离病毒的事情,但并不隔离爱,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此次任务。”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的魏博闻说。
3月23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九次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表示,3月9日晚,在接到北京市关于选派志愿者的工作任务后,学校迅速组建防疫语言志愿服务工作专班,两小时内就组成了包括英语、日语、韩国语3个语种、覆盖9个学院的30名学生志愿者队伍。
3月10日,北二外多语种翻译志愿者在顺义新国展集散点正式上岗。据了解,这支队伍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1岁,全部都是95后,其中00后8人,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占到77%。截至3月23日,北二外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2703小时,共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语种翻译。
回想起那段经历,北二外英语学院的林佳颖至今仍感到十分骄傲。“我是3月15日上岗的,在国展工作了一周的时间,如今和大家在昌平集中休整。”林佳颖表示,因为家在北京顺义,她一接到学校的通知就报名了。“刚上岗的时候自己感到有些慌张和不熟悉,也会担心自己的防护措施是否完善,但随着自己对工作内容的渐渐熟悉,这些担忧也就消失了”。
“看到招募信息的时候,我有点犹豫。不是因为害怕,是担心自己翻译水平不够,耽误工作进度。咨询了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意见后,他们都相信我能行。”北二外韩语专业本科生台晓童说。
“参与本次防疫多语种翻译的志愿者同学全部为党团员,政治素质过硬,且其中大部分有学生干部经历,大局意识强、责任心强。同时,我们的学生专业功底扎实,能够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北二外带队教师刘睿基说,“同学们的反应速度、行动力是非常高的,从报名、线上岗前培训,到集结队伍、正式上岗,中间不超过16小时,我们都说这就是‘二外速度’。”
和第一批志愿团队一样,北京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接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接力棒”后,会在新国展进行为期两周的志愿工作。两周的志愿服务期满后,将会有第三批大学生志愿者继续这场守护国门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