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专家齐聚 探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一代

发稿时间:2019-11-18 08:5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 崔宁宁)“希望教育工作者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重新审视生活,审视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说道。11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据悉,此次会议以“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为主题,邀请知名的教育专家、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富有前瞻视野的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一代。

  什么样的青少年具有全球胜任力?如何评估全球胜任力?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先生从2018年PISA视角进行了详细解读。

  PISA资深政策分析师Tarek MostAafa博士介绍了“PISA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的主要内容。该框架由经合组织与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共同发布。在该框架中,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Tarek Mostafa博士阐释了这一定义所指向的四个目标维度、构成要素和评估策略。他强调,当代学校需要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们来说,跨学科运用知识、批判性地思考与分析信息、理解不同视角尤为重要。

  图为论坛“现场对话”环节。主办方供图

  全球胜任力的基础是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和实质性的理解,作为中国青少年,还应该具备中国根基。在论坛上发布的“新航道全球胜任力模型”,就是一座以全球视野为顶、中国根基为底、六大核心素养为支柱的全球胜任力大厦。根据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主任胡敏教授的介绍,该模型基于长期和大规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与调查研究。全球视野强调青少年要不同层面地了解和理解世界,识别和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发现并积极应对全球问题,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作为硬能力的人文科技素养与外语能力,和作为软实力的国际人才核心素养4C像左右手,它们帮助青少年既拥有探索世界的能力,又不失对美与真情的追求。中国根基,则帮助中国青少年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扎根于中国文化,秉持自己的尊严与风骨,生发出顶天立地的力量。

  美国亚洲协会是全球胜任力教育的积极践行者,不但研发了K-12部分年级、学科的具体课程目标,并且在美国各州的中小学开展了全球胜任力教育实验。亚洲协会国际学习学校网络主任Lisa Tyrrell女士在发言中提出,尽管挑战巨大,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全球胜任力教育并不需要资源的大量输入,也不需要英勇非凡的教师。只要具有全球胜任力意识,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做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教授认为,全球胜任力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模式。他认为,全球胜任力包含“通灵感”——理解不同文化、包容不同阶层的能力,是设身处地思考对方感受的能力,是既发现自身之美,又欣赏他人之美的能力;“穿透力”——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建立在扎实调查和深入的洞察分析的基础上。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冲突、动荡和分歧,均源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无知,也源于不同民族和国家地区之间各不相同的价值观。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应视天下为己任,运用自己洞察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的能力,为全人类服务。

  此外,论坛发布了《未来世界青少年行动指南——PISA如何评估全球胜任力》和《为全球胜任力而教——在快速变革的世界培养全球胜任力》两本新书,帮助教育者了解全球胜任力及其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李艳辉编审在新书发布会上展示了新书,并强调依托百年知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国内外专家创作、出版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智慧的教师教育精品图书,助力“四有”好老师的培养,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始终不渝的追求。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