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统宣 张谷雨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海华
9月17日,陕西渭南师范学院。
凌晨1时,冯渭缝完最后一针,给线头打好结,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最后一件衣服叠好。面前,30件军训服整齐摆放在黄色的桌子上,她抬起有点僵硬的胳膊,将灯熄灭。
这是6号楼亮着的最后一盏灯。
这栋公寓楼里,住着1000多名2019级大一新生和5位宿管阿姨。从9月新生入学开始,每天值班时间,宿管阿姨们都会“收到”新生送来的各种各样“破”了的军训服。
仅仅15天,她们就缝补了近500件军训服,最多的一天补了40多件。
“宿管妈妈”为同学们缝衣服成了6号楼的传统。
9月24日,6号公寓楼。
中午11时30分,新生还在操场军训,大厅里静悄悄的,左边墙上悬挂的两面锦旗,格外耀眼。
桌子上堆满了新生的军训服,楼长李如安静地坐在值班室桌旁,专心地缝着学生的裤子。
“给学生缝衣服都是应该的,小事儿一桩,不值得说,不值得说!”李如连连摆手。
然而,对刚进入大学的新同学来说,没有了父母陪伴,宿管阿姨俨然成了可亲的家人,被同学们亲切地呼作“楼管妈妈”。
宿管李如在为同学们缝衣服。
为学生义务缝衣服是6号楼的“老传统”。
2012年9月,一天下午,一个刚入学的大男孩站在宿舍门前,“阿姨,能问您借用一下针线吗?我……军训的裤子破了。”看着眼前这个瘦瘦高高的同学,冯渭说:“阿姨帮你缝,放着吧,你过一会儿来取就行了。”
这一缝,就是8年。这一缝,缝出了感情,缝出了6号楼的“传统”。
楼长李如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免费缝,娃还能少花两块钱,在前些年,这够吃一顿早餐了。能省就省,他们就和我们自家的孩子一样。”
记者看到,值班室桌子抽屉里的几个线轱辘上,插着几苗大针小针。“这些针线包都是我们从家里拿来的,大针缝书包,小针缝衣服。”李如说。
宿管姬亚利在为同学们缝衣服。
姬亚利是6号楼宿管人员里最年轻的。今年9月,她才刚刚调岗到这个楼。不到1个月,她已和同学们相当熟络。她为学生缝衣钉纽扣的照片,被一些同学放在了网上,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转发,引来不少师生点赞。
每年新生入学后军训的这段时间,也是她们最忙碌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给这么多娃娃们缝衣服,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也感到很满足,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姬亚利说。
8年里,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宿管妈妈也年年新老更替,但6号楼的这个传统始终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