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一个智能汽车大赛背后的人工智能发展新起点

发稿时间:2019-08-25 14: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威海8月25日电(记者 王龙龙)“自2007年第二届开始,已经连续13年参加该项赛事”“至今已获得30余项国家级奖项”“185所高校,391支队伍,共计1700余名师生参加本届决赛”“从在校学生中招募了近500名志愿者为大赛服务”……从大赛历史到本届盛况,从参赛选手到志愿者,一串串数字、一项项工作,在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丽的心里早已如数家珍。而每说到一个数据,她的脸上总是挂着自信和笑容。

  8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山东大学(威海)开幕。这次比赛对于校区和学院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用王丽的话来说,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校区举办这样的一次盛大比赛,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校区第一次承办全国性智能汽车大赛,这也是第一次在威海举办这样的盛赛,而且校区今年设置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第一次招生,多个“第一次”的“偶遇”,正是多年来校区、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厚积薄发,更是一次新的起点。

  图为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丽(右一)在与学生了解赛事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

  探索:13年坚持不懈,斩获奖励30余项

  时间回到2007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山东大学(威海)的比赛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全国性智能汽车赛场上。3个二等奖,这是校区当年的首战成绩。这让老师和同学们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课程学习等方面,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十多年来,每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赛场上,便都会有来自山东大学(威海)师生的身影。王丽介绍说,至今已获得30余项国家级奖项。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科研、以赛促实践,再以学促赛、以教促赛、以科研促赛、以实践促赛,环环相扣,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作为一个工科学院,我们始终把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丽介绍说,学院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科研班主任”“科研助理”“本科生导师制”“科研竞赛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ACM、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机电产品设计大赛、微软“创新杯”、“蓝桥杯”软件设计比赛等科研竞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学生在竞赛方面共获得各种奖项300余项。“去年我们校区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1项,创造了校区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国奖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而正是凭借如此优秀的成绩和对智能汽车大赛的高度重视等因素,山东大学(威海)拿到了第十四届(2019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的承办权。

  图为要参加大赛的赛车。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

  发展:从一次比赛到人工智能系列活动

  王丽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指出,“此次大赛的举办得到了校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从去年拿到大赛的承办权后,校区领导统一部署,周密安排,专门成立了智能车全国总决赛承办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落细责任,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密切联系,团结协作,多次召开协调会推进大赛相关工作,使得场馆改造、志愿服务、住宿配套、后勤保障、宣传报道、安全保卫、网络信息、闭幕式演出等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严密逐一落实,为大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谈及对本次大赛的感受,王丽告诉记者,参赛队伍数量增加,水平更高。省赛竞争更为激烈,目前进入决赛的队伍是从8大赛区层层选拔产生,仅10%左右队伍才有机会参加国赛。总决赛参赛项目增多,增加了室外组别。参赛队员积极性更高,参赛范围更广,目前185所高校,391支队伍,共计1700余名师生参加。

  而山东大学(威海)也派出了比往年更多的队伍,“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威海校区唯一的工科学院,承担着国内外各类科研竞赛的教学任务,针对本次大赛,我们今年共派出17支队伍参加省赛,最后有7支队伍进入国赛。涉及师生60余人。”王丽介绍说。

  大赛,不只有一场比赛,还有更高端的学术论坛、更接地气的专场招聘、更具深刻内涵的爱国教育,这是本届大赛给记者的直观印象。

  8月23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论坛(威海)同期举行,2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论坛。而这次论坛是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布局,强化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紧密对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交流。

  同时,山东大学(威海)还在主赛场附近举行人工智能与机电一体化招聘会,特地遴选了26家人工智能的企业参加,以期给予参赛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与即将到来的招聘季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视野和层次,也为企业招聘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一个可以和众多高校交流和对接的机会,提高招聘的层次和水平。

  此外,校区还举办“鉴史知今 创新未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参赛学生前往刘公岛,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学生能够将科研创新梦融入到伟大中国梦中。

  山东大学(威海)Amazing Conch团队的参赛选手在赛前在调试赛车。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

  新起点: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推进人才培养

  在谈及举办本次大赛的意义时,王丽用了多个“第一次”,校区第一次承办全国性智能汽车大赛,第一次在威海举办这样的盛赛,校区今年设置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第一次招生。而这一系列的“第一次”正是多年以来,校区和学院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摸索、深耕细作、刻苦钻研后的厚积薄发,也是校区和学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新起点。

  从参与智能汽车大赛、涉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科研,到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形成相对完备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是校区和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飞跃。

  2017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9年8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

  王丽介绍说,为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主要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背景下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民生需求对具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前沿技术、控制理论基础,能够用智能化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企业工程控制问题的交叉型前沿技术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背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并具有深厚的控制学科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技术精英人才。

  对于新设的人工智能专业,王丽继续介绍说,学院会结合自身特色,跟创新实践和教师科研方向结合起来,比如智能汽车大赛、大数据研究等。学院会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从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专家到青年才俊,从个人到成熟的科研团队,都会努力着手引进。学院会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人工智能科研工作中来。学院已经在筹建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专门用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院会增加人工智能层面的经费和设备等支持,引导教师和学生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学院如果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更大的突破,会考虑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