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收官之际,一组九宫格陶俑插画在微博上走红,引发网友们热烈点赞、转发。来自南京博物院的9尊形态各异的陶俑文物,在插画师笔下纷纷化身骑着“皮皮怪”、跳着“海草舞”的卡通形象。经过艺术加工的文物虽饱经岁月浸染,却被赋予流行元素,增加了新魅力。网友们纷纷评论“这个可以有”、“任性得可爱”。而创作这组插画的,是来自浙江台州的美术老师王骢颖。 实习生 凌雅娴
记者探访:插画中的陶俑,南博里都能找到文物原型
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记者找到了插画中文物的原型。隔着玻璃凝神屏气,这些陶俑历经千年的磨砺,细微的表情仍清晰可见。在她笔下,这些陶俑跨越了时空:隋唐时期的陶舞俑舒袖跳起抖音热门的“海草舞”;南唐眉头紧锁的女持物俑成了摩拳擦掌的相扑选手;而历史馆汉代标本馆里“长跪击剑”的歌舞俑更是成了广场舞的“扛把子”,微微颔首似乎在讲述千年来的故事。
网友们最关注当属“剁手俑”,这件陶俑大部分身体完好,就是缺了两只手,微黄的灯光下手臂的两个黑洞。网友笑称,一定是“双十一”网上购物控制不住自己,才“剁手”以示警戒。其实真实的原因却是,用陶土烧造身体,用木头雕刻出手臂,属于汉代到南北朝年间常见的随葬俑制作方法。早年埋葬时装的木质臂膀,经过2000多年地下环境的腐蚀,衣物和木臂腐朽殆尽,给人以“剁手”的错觉。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烧制。战国时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陶俑大都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风貌。
萌图背后:一张画要花3天,作者常去博物馆“寻根溯源”
扬子晚报记者与插画的作者新浪微博网友“@百里暮烟”取得了联系。她叫王骢颖,是浙江台州的一名美术老师。
“当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时,感觉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get了漫画的精髓!”王骢颖告诉记者,创作这组插画的时候,从构思、绘画到后期加工,大概需要3天才能完成一幅插画,可谓耗时耗力,但自己却觉得乐此不疲,“当时满脑子里都是可爱的陶俑,热情格外高涨,于是一口气画了9张,没想到被这么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