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求职时间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城乡背景毕业生整体的求职时间特征和不同时点的求职风险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背景毕业生是更早一批投入工作找寻的群体,而在求职季开始后的3~6个月中,农村背景毕业生的表现更加积极;在签约时点选择上农村背景毕业生更早,比例更高的农村背景毕业生选择春节前签约,其整体的求职时长也更短。统计结果显示,求职开始的时间越早、签约的时间越早,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毕业生尽管有较高的期望起薪,但是其对于延长工作找寻时长给实际起薪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在意。在城乡背景之外,人力资本、求职努力等方面的因素也能够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时间。
第四,城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不同的偏好、承受能力以及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反馈,最终在毕业生签约状况及对工作满意度的显著差异上得到了体现。从就业单位性质、行业、岗位上看,国家机关等体制内的单位、金融地产等优势行业、管理类的岗位中,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显著更高,私营企业等体制外单位、农林牧渔采矿等行业和专业技术、生产类岗位中,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显著更高。而对于所签约的工作,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更高,超过66%的城市背景毕业生对所签约的工作满意,而农村背景毕业生满意的比例仅为60.7%。从工作的学用结合度来看,城市背景毕业生认为工作与所学相关的比例更高,达到63.7%,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59.7%。
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能力
毕业生求职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工作,并获得相应的待遇,而与之对应的就业率和起薪就成了就业问题一致争论的焦点。笔者发现,选择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中,城市背景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比例、起薪水平在统计上显著更高,但是两个群体的绝对差别并不大:城市背景毕业生比农村背景毕业生的就业率高2.8个百分点,平均起薪高347元。
针对就业率和起薪进行的差异分解显示:城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差异,可以用毕业生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学习成绩等人力资本特征差异,以及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程度等社会资本差异来解释的比例为57.1%,另外有42.9%的差异是城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直接体现;毕业生起薪上的差异,前述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可以解释的比例高达98.55%,这其中人力资本解释的比例高达49.37%。
由此可见,所谓“城乡背景”给毕业求职结果带来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能否找到工作这一问题上,而一旦进入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以此决定给予劳动者的报酬水平。由此,对于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而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顺利迈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门槛。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农村背景毕业生群体中,性别、学校类型、学历水平等因素给毕业生求职结果带来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