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大学生求职:超5成受访者发现五险一金不兑现较常见

发稿时间:2017-03-28 08: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西安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还不到一个月时就被骗3次:被用人单位提前收取“防违约押金”,被黑中介骗了钱,甚至被疑似传销组织的不明团伙骗到了外地。现实中,还有不少大学生和他一样,在求职中上当。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8%的受访者表示周围经历过求职被骗的大学生多。55.1%的受访者认为,求职骗局中,承诺“五险一金”不兑现的情况较为常见,65.8%的受访者认为网上虚假招聘信息缺乏监管是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原因,60.4%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受访者中,男性占50.5%,女性占49.5%。受访者学历的分布情况是:初中及以下(1.4%)、高中/中专(11.6%)、大专/本科(80.6%)、研究生及以上(6.4%)。

  55.1%受访者认为求职骗局中承诺“五险一金”不兑现的情况较为常见

  本科应届毕业生陈晓宇(化名)正忙着参加春季招聘。去年秋招时,她因为缺乏求职经验多次碰壁。“大多数校招都要在网上填写资料,当时为了找工作也不管网站是否正规就上传了不少个人信息,后来总是接到骚扰电话”。陈晓宇觉得,个人隐私就是这样泄露出去了。

  去年夏天刚毕业的商东奇(化名)则认为自己入了某企业管培生的“坑”。“说好的入职后做产品经理,被全方位培养为管理人才,结果都半年了,基本上哪儿缺人就去哪儿打杂,做行政做文职”。商东奇虽然对现状很无奈,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先干下去,“签了合同不能马上辞职”。

  同样是去年毕业的裴颍(化名)也对现在的公司十分不满。“招聘时承诺‘五险一金’,税后5000元,签约时就变成了只有‘三险’,税前5000元”。在裴颍看来,缺少任何一种保险都是失去了一份生活保障,企业这么做很不“厚道”。她也在准备新找一份工作,有机会就离开现在的公司。

  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觉得周围经历过求职被骗的大学生很多,43.5%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多,35.1%的受访者觉得不太多,2.7%的人表示没有,10.4%的受访者不清楚。

  具体来看,受访者认为承诺“五险一金”不兑现(55.1%)、个人隐私信息泄露(49.1%)、过了实习期被辞退(48.3%)等三项较为常见。其他还有:实际工作与投递岗位严重不符(47.5%),被迫签约“卖身契”(41.7%),录用后拒绝签订劳动合同(32.9%),以及招聘企业只为宣传,不真心招人(26.8%)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陆瑶认为,大学生招聘骗局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所谓的第三方机构利用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往往在招聘起初就设法骗取大学生数额不小的求职中介费,却无法兑现广告中宣传的帮助学生推荐好的就业资源的承诺;二是一些用人单位并无诚意招聘,而是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在招聘过程中设下多重隐形陷阱骗取劳动力和劳动成果,比如以考察求职者为借口提出长期实习要求,最终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和推诿之前对求职者的有关户口、薪酬和岗位等的承诺,此类招聘陷阱不易识破,甚至发现被骗后很难维权。“相对而言,第二类骗局内容形式多样,给求职大学生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损失比较大,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求职计划,导致错过好的就业机会”。

  65.8%受访者表示网上虚假招聘信息缺乏监管是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原因

  “我周围有的同学会看学校各处角落里贴的招聘广告,就一张A4打印纸,只留联系人手机号码,看起来很不正规。”陈晓宇觉得,求职被骗更多是因为学生自己缺乏防骗意识,而4年的大学生活中也并没有人教授“防骗技能”。

  “中介比较坑人。”商东奇就是因为一个“牵线人”的介绍,才不得不做现在这份辛苦又无聊的工作。“找工作这事儿,最可信的还是知名企业的公开招聘信息,其他的都要仔细甄别”。

  裴颍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习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里找实习信息。“但很难说都是靠谱的工作,毕竟社交媒体是任何人都能注册账户和发布信息的”。裴颍觉得,如果学校和老师能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就好了。

  关于容易出现求职陷阱的渠道,受访者列出了以下几项:街头小广告(61.2%)、中介公司(54.1%)、社交平台信息(38.3%)、校园招聘会(37.9%)、平面媒体广告(29.9%)、熟人介绍(22.1%)和专业招聘网站(19.1%)等。

  陆瑶指出,黑中介、没有资质的求职平台和自称有一定人脉资源的推荐人,通常是最易使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大学生在求职中被骗,一是求职心切,并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盲目选择;二是缺乏对自身求职的合理定位,在求职中轻信高薪、好职位、有户口等的夸大宣传,却未及时核实信息真伪”。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原因有:网上虚假招聘信息缺乏监管(65.8%),企业欺骗毕业生的违法成本过低(65.6%),缺乏识别真假的能力(48.8%),校方组织招聘会时缺乏责任意识(40.9%)和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缺少防骗指导(31.1%)等。

  在求职被骗后,66.1%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曝光维权;56.5%的受访者选择报警求助;52.3%的受访者会向校方反映;12.6%的人选择忍气吞声。

  60.4%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到处乱撞,再换工作的时候肯定会多留个心眼儿。”商东奇表示,再有机会去应聘,一定会提前多方面打探好公司的信息,最好能找到知名企业的职位。

  陆瑶建议,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就业信息要由近及远,首先要重点关注院系和学校所发布的校招信息,再通过正规的网络招聘平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招聘信息并未对职位、薪酬和户口有详细的说明,需要认真找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了解。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试用考察的时间往往是一周到一个月,如果遭遇实习期延长,可以提前咨询自己所担心的问题,并且要有风险意识,慎重决定”。

  哪些措施能尽量避免大学生求职被骗?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60.4%),步入社会前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55.4%)。

  其他建议还有: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44.7%),不要将重要证件作抵押(38.9%),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34.8%),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各项条款,慎重签约(34.2%),在可靠的平台上求职,提高保护意识(28.4%),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28.3%),以及求职中有吃不准的问题向辅导员及就业办老师请教(18.2%)。

  50.6%的受访者建议校方举办招聘会前要对企业信息详细核对,各环节严格把关。

  陆瑶呼吁,各高校各院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扶,能够在求职季初期提前给学生们宣讲各类就业政策和求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要提醒注意求职陷阱,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被骗影响到了求职进程、造成了就业困难,可以向学校和院系求助,得到就业重点帮扶,争取把被骗对自身求职的影响减到最低;如果遭遇财产被骗,要在第一时间报警”。陆瑶提醒大学生保留所签订的劳动协议或合同,以保证出现劳动纠纷时能够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