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大学生求职差别有多大
□“城乡背景”给毕业求职结果带来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能否找到工作这一问题上,而一旦进入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对于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而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顺利迈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门槛
□就业所带来的社会流动,直接通过毕业生就业时工作地点的选择、职业的选择、户籍等社会属性的获取方面得到体现。笔者的样本数据发现,简单定义当前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是不全面的
□城市与农村背景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来源于由双方家庭、成长环境决定的社会资本因素,也来源于双方在后天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在实习和工作找寻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经验积累
当前,我国高校中农村籍大学生比例偏低,而在最终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由于户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原因,农村背景的学生也可能无法得到与城市背景学生同等的机会和回报。高等教育的扩张很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供求关系失衡,高等教育的回报率下降,而农村背景家庭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更加弱势,因此社会上一直存在着高校扩招反而会降低农村背景学生的就业率及薪酬待遇的争论和声音。
笔者认为,对于毕业生“出身”农村是否给毕业生带来了负面甚至“歧视性”的影响的判断,是有待商榷的,需要进行大样本的实证调研和分析检验,并且不能仅仅聚焦于简单的就业率和薪酬待遇的差别。实际上,毕业生工作找寻的过程是最终就业结果的基础,对于求职过程的研究,能够发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城乡差异;探究工作搜寻的时间规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学校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时间段下不同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过程中的帮助。而就业流动的研究,是对求职结果的重要补充,在实证上检验城乡背景高校毕业生是否通过就业实现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流动,对于弱化社会分层、破除流动障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不断消解城乡二元桎梏,实现城乡一体化整合发展,具有政策上的参考价值。
为此,笔者采用2013年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广受关注的城乡差异为切入点,研究城乡背景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影响。数据样本包括了东、中、西部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14413份有效样本,包括了44.7%的来自大中城市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和55.3%的来自小城镇及农村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