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95后大学生“待机族”:“慢就业”的理性与无奈

发稿时间:2017-08-11 08:52: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国青年网

  拒绝“啃老”“颓废”:“慢就业”折射多样化就业心态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慢就业”正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社会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选择不给孩子施加就业压力,社会上“毕业马上就业”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这给“慢就业”提供了土壤。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魏奇也是一名“90后”大学生的家长。他认为,“慢就业”不等同于“啃老”“颓废”,而是表达了现在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意愿。“年轻一代毕业生中的不少人已经不再把毕业挣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选择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到一年广泛地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规划都更加清晰。”魏奇说。

  浙江理工大学讲师闫肃告诉记者,年轻人之所以给社会造成“慢就业”的印象,是因为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实上却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这样没有固定收入的职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些工作能够让一些学生自食其力,但是给人造成的主观印象就是学生没有就业。

  “创业大潮兴起,很多学生从读书时就开始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网络上开展个人业务、接单子,比如商业插画师、私人摄影师等非常独立又自由的职业,一些学生能够以此为生,所以毕业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闫肃说,“自由职业的特征非常符合一些‘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观爱好,自由,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办公地点,灵活性非常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表示,“慢就业”大多适用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他们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希望能够尝试更多可能性,拥有更丰富的阅历。但是王磊也表示,“慢就业”不宜时间过长。未经选择地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能为自己的简历带来“反效果”。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生说,自己所教的学生中间,这种“慢就业”的趋势正在扩大。“影响就业决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发展机会、个人追求、职业规划对于现在的毕业生来说同等重要,需要谨慎思考和判断。社会环境能够包容部分学生‘不着急上班’的行为,是社会进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现。”

  王志芳几年前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暖物志”。总结自己的职业经历,她也认为“慢就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国外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间隔年’的习惯,花时间旅游、投入社区工作、实习,也是明确自己未来方向的过程。”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