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3
转来转去 角色转换难度不小
95后初入职场,远不仅有工资待遇方面的紧张和焦虑,水土不服、角色转换依然是他们的困扰。
与周宁和小段相比,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小韦(化名)学历背景要高一些,本科传播学专业毕业后,他被一家大电商公司录用,维护商品信息。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氛围让他苦恼。“二本院校毕业,也不是专业人才,就凭有点工作经验,就颐指气使……”这是正在气头上的小韦对老板的评价。他认为,自己虽然刚刚毕业,但实习经验丰富,也有很多创意想法,本以为找到了可以施展的平台,却屡屡受阻。
他坦言,从学生到职场,角色转换可能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是指学生到职场新人,而是学生到社会人士。”他告诉记者,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只像一个机器不停运转。尤其是商业社会里的“谄媚”让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故事4
95后的父母更焦虑
不难理解,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长大的95后群体,更具创新独特的想法和仗剑天涯的勇气,而这也恰恰是父母的担忧。儿女初入社会,“没有宿舍楼大妈的看护,人身安全怎么保障?”“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一不高兴辞职了可怎么办?”刚刚进入媒体工作的李一弘(化名) 被身为大学教师的妈妈絮叨得烦不胜烦。
“她上学期间就没怎么在外面实习,大二的时候曾在广播媒体实习,那时候由于业务不够熟练常常工作到下半夜三四点钟,第二天爬起来照常上班。那时候我就不希望她从事媒体工作,太熬人了。”刘阿姨告诉记者,尤其是看到电视上爆出猝死的著名主持人或媒体人,她就后怕,那年暑假她还特意到北京租房陪伴实习的女儿,就为督促她按时吃饭、睡觉,但基本不可能。
“媒体这个行业,节奏快、强度大,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新鲜的东西转瞬即逝,对媒体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了。”刘阿姨还担心,孩子年纪小,“陌生的环境中能否被集体接受”、“工作中有没有危险”,常常困扰着她,“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半夜两点钟醒了,想这些事情就再也睡不着了。”刘阿姨说。
HR的忠告
谁都不可能一口气挖个金娃娃
姜女士是北京一家房地产企业的HR,“公司给的薪水非常具有竞争力,还有各种租房优惠福利,对毕业大学生应该很具有吸引力。”但是,让姜女士意外的是,自己今年发放出去的20个offer竟然有7个毁约,均为90后到95后的“新新人类”。
姜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刚来面试的90后、95后都充满了激情,但在试用期投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预期与现实不符时,焦虑厌烦的情绪就会蔓延开来。“可能是从小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这一代人并不把高薪看做工作的首要需求,反而希望自己一上手就能独当一面,‘叱咤’职场。”
“但谁都不可能一口气挖个金娃娃。”姜女士认为,对新人来说,积累才是核心和关键,“从量变到质变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最真实的职场写照。”据了解,在违约的7个同学中,有2人毁约后至今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属于“前脚踏空,后脚离地”,对他们来说,生活充满的可能就不仅是焦虑不安的吐槽了。
“每个人刚入职场时都几乎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同时又挑三拣四。好员工指哪儿打哪儿,哪来那么多废话。”曹女士在4A广告公司工作多年,每年都有无数新人涌入她所在的行业,“很多浮躁焦虑的新人,就该妥妥地去坐半年冷板凳,把身上的刺和锐气都磨掉后,再来跟我谈拼职场、打江山。”(曲经纬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