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江西省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江西省弋阳县葛溪中学校长路光生认为这是开启家校合作的一把钥匙:“电话、微信等只是一种信息化的工具,进行面对面的‘家访’是诚恳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更能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另外‘家访’能够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其家庭,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或指导。”
在过去一年多里,葛溪中学的老师通过夜访、特殊群体学生的家访、临近春节时举办的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并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同县的圭峰中学则把家长会开到了省外的浙江省义乌市、浦江县,“因为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大部分都在这两地务工,最多时有400多位家长来参加”。
这些行为,让在厦门开小吃店的单亲妈妈黄桂英动了返乡的念头。“女儿读初中后越来越不好管,成绩也在倒退,她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说我得在外面挣钱才能给你更好的生活。但女儿说,我可以不要吃得好,穿得好,我只想要妈妈。”听到这句话时,黄桂英下定决心要陪在女儿身边。如今她在女儿就读的学校食堂工作。
令黄桂英欣慰的是,女儿的成绩从年级第100名提升到第22名。但最让她开心的是,“女儿说自己现在是最幸福的人,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撬动社会 绘制最大同心圆
也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家长都如黄桂英这般幸运。
江西省金溪县秀谷村的余永康如果不外出打工,念初中的儿子余力程可能就要辍学了。腿部残疾的余永康因常年在外打零工,而妻子又患有智力障碍,便把余力程送到了金溪县第二中学寄宿,每年与儿子见面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每到周末,大多数同学都返家了,而余力程尽量让自己不去想家,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去操场上跑步。有时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和操场,余力程觉得“又剩一个人了,有些孤独”。这种孤单的感觉一直持续到初三上学期。
那年,学校开展“党爸党妈”活动,让学校的党员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于是余力程多了位“党爸”。“党爸”还联系自己曾经的学生为他争取到了捐款,甚至有校友主动捐款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与孩子开家长会。如今余力程已初中毕业,打算报考师范类的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希望自己“也能像自己的‘党爸’那样去关心和我一样的留守儿童”。
“教育的本质是变化,通过种种方式让孩子的内心发生转变,让留守儿童慢慢修复伤痛或回归到原本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慢慢减弱。” 方华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上的努力改变校风,从而改变家风,进一步改变社会风气,唤醒与孩子有关的各个利益方去改变,引起更多的关注,才能逐步改变留守儿童的境遇。”(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