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教育部门多年前要求公立学校停止在录取过程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与此同时,反腐败运动减少了通过贿赂等手段“走后门”现象的发生。
参考消息网6月9日报道 美媒称,在北京,家长都因为让孩子进入中国竞争超级激烈的公立小学而深感压力。
据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6月8日报道,5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两位各有一个6岁儿子的北京家长正坐在中国首都的一家高端茶楼中进行筹划。他们分别是37岁的国企经理丁哲(音)和41岁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蒂娜·齐(音)。他们正在围绕一个令中国的新精英阶层感到压力的主题交流心得:让孩子进入中国竞争超级激烈的公立小学。
他们都为第一步在线申请准备好了相关的文件,包括孩子出生证的复印件(一名儿童必须在9月1日至少满6周岁才能入读小学一年级),家庭的户口本,以及至关重要的,能够证明他们在自己的理想学区拥有一套住宅的房产证明。他们密切关注着“北京小升初网”等一些提供教育信息的网站,以了解入学政策的最新变化。而且,他们还交流了关于如何准备可怕的“家访”——老师或教育官员在通常未作出通知的情况下对报名学生的家进行访问——建议的微信文章。家访,连同一个单独的、针对报名学生的校内面试,将会发生在6月末最终决定做出之前。
丁哲说:“竞争非常激烈。”蒂娜·齐也感到非常焦虑:“我们的资源有限,但是人口太多。”
报道认为,在许多方面,他们的经历反映了纽约、华盛顿和伦敦的家长们同样的遭遇。然而,在某些方面,这又是一个独特的中国式问题,因为其惊人的规模:中国有1亿左右儿童在读小学,每年有1700万人新入学。中国有数十万所小学,但是大多数都满足不了都市精英阶层对自己孩子的未来雄心勃勃的构想。
像丁哲和蒂娜·齐这样的人着眼的是极少数已经获得了近乎“护身符”般地位,并且经常被人们以充满敬意的口吻讨论的学校。诸如中关村三小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这些学校传统上吸引了极大份额的财政资源和最优秀的教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显著的不平等现象。教育质量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是这一问题也存在于每个城市内部。家长们知道哪些是好学校,哪些不是。”
教育部门多年前要求公立学校停止在录取过程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与此同时,反腐败运动减少了通过贿赂等手段“走后门”现象的发生。因此,录取与否只剩下一个主要标准:地点。
报道称,在北京,家长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入学,就必须在理想学校附近拥有房产(租房不能满足条件),即所谓的“学区房”。
一些富裕的家庭会购买理想学校附近的房子,但是并不住在里面。为了遏制这种做法,北京的教育官员开始要求进行家访。一篇网络文章曾说,尽管有些学校会提前以电话形式通知家长,但是大部分会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搞突然袭击。
管理部门正在试图通过推出试点政策来管理当前的“白热化竞争”(以及遏制房价飞涨)。新规则规定,在某些选定的学校,一个地址六年之内只能有一个上学名额;此外,家庭必须拥有房产至少三年。其他正在考虑的方案还包括:合并好学校和差学校,家长只能申请包括这些学校在内的一组学校,而不是指定一个首选学校。(编译/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