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在即,而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信息中称,刘明炜是一中学生,丢失了准考证,希望好心人捡到后与其联系,不要耽误孩子高考。不过记者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也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目前,北京网警官方微博对此辟谣,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6月5日《北京晨报》)。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日,与高考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这也给了诸如“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传播空间,更给骗子利用“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行骗提供了便利。此类谣言和行骗手段在高考等关键节点连续多年出现,表明不少人识别谣言的意识还不够强,也意味着相关部门对此类谣言的打击力度还有待加强。
谣言止于智者。对这类虚假信息,其实只要稍微多一个心眼,上网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多个类似版本,只是名字不同、电话号码不同而已,况且警方在早些年就已经辟谣了。看到这些,一般人就能准确判断其为谣言,更不可能再转发到朋友圈,那些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人的险恶用心就不会得逞。
可“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谣言在朋友圈刷屏的事实警示我们,增强识别谣言的意识,应成为每一个公民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基本常识。很多转发此类信息的网民都是善意的,可最后却事与愿违,大多数人被别有用心者“当枪使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客观上成为了虚假信息制造者的“帮凶”。当然,如果明知是虚假信息还予以转发的,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对“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这类虚假信息,不少地方的公安机关曾一再辟谣,可仍难以有效遏制。要使此类谣言得到根治,光辟谣肯定还不够,应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方面,社交平台管理者应当切实担负起阻止谣言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对已经确认的虚假信息尤其是高发、多发的谣言,有必要通过平台公告等形式广而告之,或者通过关键词设定等形式进行拦截,从一定程度上缩小谣言的传播面。
另一方面,要提高查处谣言的能力和打击谣言的力度,尤其是对这类没有具体受害对象的虚假信息,有关部门应当主动出击,既要建立全国统一协查的对谣言追根溯源机制,更要在信息技术上能够实现对谣言追根溯源,对最初的造谣者和传谣者绝不姑息。
“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虚假信息多年未能得到有效根治,凸显打击谣言、治理谣言之难,可面对危害广大群众的虚假信息,再难也当有应对措施、应对机制。如果是信息技术上的难题,就当加大投入,在技术上攻坚克难;如果是机制上的问题,当靠机制创新来解决,不能再任由“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式谣言误导公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