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周金丽头发一缕缕贴在额前,脸上的汗像水洗一样,她的对手是一个体格和她差不多的男生。周金丽抱着男生的双腿,几乎将其摔倒,这个动作用尽了她全身的力气,所以当被对手反制,倒在摔跤垫上,发出巨大一声“嘭”后,她迟迟没有爬起来。
周金丽是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女子摔跤队一名“老队员”,这是她们日常最普通的一次训练。
这段时间,正在热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好评如潮,它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融合体育、励志、奋斗、亲情元素于一身,正能量满满。也是因为这部电影,让一向曝光率很低的女子摔跤队员受到关注。
在杭州,就有这么一群女孩子,她们的训练、努力和梦想,也像电影一样让人感动。
训练强度,家长看了都吃不消
杭州女子摔跤队的训练基地在凤凰山脚下,隐藏在一片民居中,毫不起眼。训练馆是一个简易的厂房改建的,300多平方的场地中,最惹眼的就是那块大大的摔跤垫,其他练习力量的器材都比较简陋。教练钟云利说,这一块垫子要10多万元。难怪影片中,女主吉塔的爸爸去恳求体育官员批一笔经费,给两个女儿买一块专业的摔跤垫。
摔跤队这一期的女学员有11个,最小的12岁,最大的16岁。清一色的短发,发长不过耳,这是入队的基本要求;身材匀称,结实,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每天下午两点半,队员们的训练正式开始。40分钟的热身,跑步,拉练,然后是高强度的两两对抗。
摔跤垫上是此起彼伏的“嘭嘭嘭“的声音。
“你这个速度,以后怎么打比赛!”、“你们俩,停下来干什么!继续啊!”助理教练徐赟不时大喊,两个蹲在地上喘气的队员起身开始第二回合。有人因为拼尽全力而发出很大的喊叫声。
“最辛苦的就是已经到自己的极限了,教练还要你再冲击,难受。”周金丽低声说。她2014年加入摔跤队。
钟云利介绍,这里招生都是到杭州下面的县区,一些是通过运动会发现的苗子,基本四年一届,“城里的小孩不多,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
周金丽当初来是觉得女孩子学这个可以防身,她花了一学期适应这里的生活,“太累了。到周末就想躺床上睡觉。”
16岁的姚诗思入队三年了,她对摔跤的喜爱表现在,一说起这个话题,就眯起眼睛,嘴角上翘,“这很酷,太帅了。”
但训练的辛苦也会让姚诗思吃不消,“最怕拉体力,从操场台阶冲上去再下来,这个动作一做就是10多组,太累。”
对抗训练的时候,基本是男女组队。钟云利解释,男孩子做陪练,女孩子进步快一些,“训练肯定辛苦,有些家长来看看,都觉得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