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小学实现“1天1节体育课”。而不久前清华大学校长在2017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也宣布,2017级清华本科生的游泳技能将与毕业挂钩,引起了广泛关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7%的受访者支持高校将游泳列为必修课,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最应掌握急救(70.9%)、计算机(66.5%)、游泳(59.4%)技能,对于将游泳列为必修课,62.7%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提升大家对生存类技能重要性的认知。
受访者中,男性占47.9%,女性占52.1%。可以熟练游泳的占36.5%,游泳技能比较生疏的占36.6%,不会游泳的占26.9%。
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最应掌握急救、计算机、游泳技能
在广州工作的岳义强(化名)去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上大学前,他一直在北方生活,没有很多机会接触游泳这项运动,“是大学体育课设置的游泳必修课,才让我学会了游泳,现在已经能游得非常好了”。
目前会游泳的大学生多通过何种方式掌握了这一技能?调查显示,52.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的大学生是通过自学学会的游泳,49.3%的受访者是通过培训班,39.0%的受访者是在学校课程上学会。其他方式还有:亲朋好友教授(31.3%)、参加网络课程(20.2%)等。
可见,在游泳课还未被更多学校列为必修时,除了自学和培训,学校课程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习得途径。
调查中,65.7%的受访者支持高校将游泳列为必修课,23.6%的受访者不支持。
清华大学学生贺治超认为,比起大一时学习的武术和排球课,游泳课应该会更有意思,“学习排球时,同学们更多是在操场上练习垫球,主要是为了结课考试。游泳除了是体育项目外,在一定情况下也是求生技能,大家的学习热情应该也会更高”。
何晟峰目前是陕西省的一名高中生,由于怕水,一直都没接触过游泳。“如果大学有这样的规定,对于我来说会有些难,要是一直克服不了自己的这种情况,我可能会考虑选择没有这样要求的学校”。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表示,游泳是一种生存技能,应该在小学、初中就普及,现在大学要求必修游泳课实际上是在“补课”。
岳义强认为,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大学阶段多学习一些技能。“除了游泳,急救、应对突发状况等技能都该了解一些”。
民调显示,急救(70.9%)、计算机(66.5%)、游泳(59.4%)和英语(53.6%)被认为是大学生最应掌握的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做饭(43.8%)、理财(42.8%)和演讲(28.5%)等。
76.8%受访者认为高校通过课程上的设置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效果好
“在国外,大学阶段的体育课通常都是选修,这是因为国外的体育课程设置类别多,而且国外学生自身就有着较好的运动习惯。”王宗平认为未来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可以探索选修的方式。“但选修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首先要有可以免修的量化标准,另外也要适当提高体育课程的学分,最后要开设更多的类别,让学生充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而体现运动价值。比如分别开设适合男生和女生的课程,再比如为一些患有慢性病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同学开设养生保健类的课程等。
高校通过课程上的设置让学生掌握一些社会技能或生存技能,公众对此有何预期?调查中,76.8%的受访者认为效果好,18.8%的受访者认为一般,4.4%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不好。
“通过课程设置来要求学生学习游泳这项技能的效果一定很好。因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学生潜意识里就会更看重这个运动,学习也更认真。”岳义强认为,学习游泳不仅可以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何晟峰认为,游泳这项技能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像长期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游泳用处不太大。其他替代课程更有普适性,比如长跑”。
贺治超认为,除了趣味性,游泳本身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对于今年不会游泳的新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游泳比其他项目更需要耐力、体力和技巧。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会游泳的人很多,现在会游泳的年轻人少了。清华大学将游泳列为必修课引起轰动,反映了我们对体育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的层面上。”王宗平说,“进一步来讲,需要培养体育是一种能力的观念。通常我们认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学得好是一种能力,还没有认为体育技能突出是一种能力。可以加重体育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同时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类别。”
对于清华大学将游泳列为必修课,62.7%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提升大家对生存类技能的重要性的认知,其他影响还有:有助于加强体育锻炼(54.8%)、督促养成锻炼的习惯(49.9%)、量化大学生体质要求(4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