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从卖书到卖情怀、卖体验
谈到体验,在陈定方看来方所的开业是广州民营书店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11年11月,由例外创始人毛继鸿一手打造的方所,在一线奢侈品牌云集的广州太古汇开业。“方所希望能将一个创造性的生活体验空间带给城市,这就是我们选择在广州最繁荣的场所开店的原因之一。”方所品牌部经理成晨说。
唐宁书店也有着类似于“生活美学”的追求。唐宁书店创建于2003年,是广州第一家文化生活书店,现在的它还是一个以书店为基本载体,提供文化活动和餐饮服务等综合体验的阅读空间。
就连2015年初重新开业的广州购书中心也从只卖书的传统“新华书店”改造成为了融咖啡、文创、学术沙龙、教育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广州购书中心副总经理杜智坚透露,现在广州购书中心工作日的日均人流量是2万—3万人次,暑假期间,日均人流量可以达到10万人。
2014年打造了广州第一家24小时书店1200bookshop的刘二囍认为,现在的书店会卖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沙龙、卖咖啡、提供住宿,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综合体,而这也是适应大众诉求的表现。“阅读是需要一种氛围的,而现在的书店刚好能提供一个体验的环境,所以人们更愿意去书店看书。”刘二囍说。
近年来,PK掉一大批线下实体书店的网上书店巨头也凑起了实体书店的热闹。2016年11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开出了第一家线下体验店。2015年底,当当宣布计划在3年内开1000家线下体验店。2016年9月3日,首家当当实体书店在湖南长沙正式开业。
“可以说,实体书店的回归的必然。”唐宁书店运营总监黄洁婷说,“网络消费除了便捷外,缺点也显而易见。庞大的商品信息量易分散消费者注意力,间接的、有时间延迟的购物体验,以及商品在线上的日益同质化,迫使电商回归和开拓线下市场。”
新生:“无形的手”让实体书店“入市”
“1200bookshop能够继续开下去,我们要感谢地产商,虽然有点难为情,但确实是这样。”4月18日23时多,刘二囍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近些年来,我们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对于一些能吸引人流的书店等商家,商业地产商会让利、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进驻,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广州拓领商业服务有限公司招商总监刘浩说道。
刘二囍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刘浩观察所得结论,“书店本身其实并不能直接为商场带来大笔利润,但是书店在吸引人流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只要人来了就有可能产生消费,有消费商场也有了盈利。”刘二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背后的原因。
从书店创始至今,有不少地产商提供租金优惠吸引1200bookshop进驻,“是否进驻我们还要考虑区位、人流量等因素,不能盲目进驻。”刘二囍说。
地产商在成为实体书店发展助力的同时,也开始投身到书店行业。本月在汉溪长隆地铁站附近开业的三乐文创书店就是保利地产打造的首家旗舰店。书店共三层,面积2200平方米,图数量超过10万册。除了图书区域外,店里还有咖啡区、展览区、演讲区等,三乐文创定位为“新型的艺文空间”。
另一边,万科则与广州图书馆合作,在社区建起了图书馆分馆。2016年8月,位于侨庭社区都市华庭二楼的广州图书馆万科城市体验中心开馆,作为广州图书馆分馆书籍还可与广图实现通借通还。
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引入图书,书店以及图书馆作为人们生活体验的重要渠道,显然已经成为近年来房地产商转型的切入点之一。
新入图书行业的地产商在摸索,实际上实体书店对于未来也没有停止思考。“其实现在这种书店卖咖啡、卖文创产品的模式已经是一种比较陈旧的模式了,未来书店要继续‘活下去’和盈利的话,就要适应时下的经济脉搏,重新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刘二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