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带来什么后果?被欺凌者大都有何特征?如何减少校园欺凌发生?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公众热议。201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对北京市的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校园欺凌现象展开调查。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教育蓝皮书(2017)发布研讨会”18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就2016年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交流分享,同时对“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和重难点展开研讨,并由主办方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即“中国教育蓝皮书”)。
不同学段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类型和频率
2017年教育蓝皮书中将校园欺凌类型非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调查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调研显示,46.2%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40.7%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有11.6%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18.6%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有2.7%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种关系欺凌。
易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的特征
2017年教育蓝皮书发现,遭受欺凌者呈现出以下特征:小学生和初中生比高中生遭遇更高频率的欺凌;男生比女生更多遭遇校园欺凌;普通学校比优质学校学生更多遭遇校园欺凌;外地学生比北京本地学生更多遭遇欺凌;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儿童更多遭遇欺凌,但主要体现在关系欺凌(联合孤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