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上述调查显示,校园欺凌在学生地域和家庭方面也有所区分,外地学生在身体、言语和欺凌指数三个方面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京籍本地学生,但在关系欺凌上的差异表现并不显著。在家庭方面,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多地遭遇欺凌,但主要体现在关系欺凌上。
校园欺凌对孩子有什么潜在伤害?
——性格畏缩,更易产生焦虑、敌意、沮丧
上述报告探讨了儿童受欺凌经历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被欺凌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学校投入乃至学业成绩等。
校园欺凌对于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包括,比较难以信任他人,性格上可能比较畏缩,缺乏利他精神,不够慈悲,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容易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或脆弱,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现更明显。
此外,遭遇校园欺凌的儿童更少拥有对学校的归属感,表现出对学习更少的兴趣;并且更少投入到学校的学习、课外活动中。
报告建议,学校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上述研究显示,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学生,更少遭遇校园欺凌。学生应改善同伴关系,结交同班好友,研究认为,有同班好友的儿童的受欺凌情况显著少于没有同班好友的儿童。
此外,报告建议,父母应避免缺位,并尽量亲自照顾儿童,而非交由他人,父母应采取情感温暖,而非拒绝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加强父母与儿童的沟通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