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团机制 坚守“初心”
为了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共建学术型社团,学校完善了激励机制,在2015年出台了《四川大学学生学术型社团激励办法》,实施学院、教师、学生三方激励政策:将年度学术型社团运行综合考核作为学院年终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将指导学术型社团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聘期内职称晋升的必备指标,取得突出成绩的,在职称评审中可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学生参加学术型社团可申请创新教育学分,并可作为转入与学术型社团相关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的参考条件之一。
但这些鼓励措施,也引发了关于“初心”的争议:大量建设学术型社团,会否成为部分师生追逐短期利益的捷径,背离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其实,激励措施的出台是鼓励学院支持学术型社团建设、鼓励教师花时间来指导学术型社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术型社团。”林茂介绍说,当师生真正体会到学术型社团的“载体”意义,激励政策就将变成对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挖掘潜质潜能的肯定。
比如数学建模协会、ACM协会(国际计算机学会)等,本身就是学生为了参加大型国际赛事自发组成。以前是在赛前组队,现在成立社团,有专门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还能给低年级传授参赛经验。这些社团以赛事为导向,从“兴趣”出发,拿奖变成了自发行为,加分成为对努力的肯定,丝毫没有违背建立社团的初衷。
始于兴趣更应追求“成长后劲”
“回顾学术型社团4年来的发展,除了数量的高增长,优秀社团也不断涌现。”回顾4年多的发展历程,林茂感触颇多,平日里,校团委加强对学院的走访、组织师生调研座谈、开展学生青年研究课题等结果显示,未来在学术型社团的覆盖面上,不仅将依托学院、专业来建立,还将在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以及研究中心、院、所等基础上建立,让学术型社团成为跨学院共建的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平台。学术型社团不再只是办个活动或比赛,而是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建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第一课堂知识检验、求真、探索的“试错”平台。
“学院目前有19个覆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型社团,有竞赛类的遗传机器设计社团,有科普和学术研究为主的生命科学前沿学会,还有交叉学科的四川大学疾病健康协会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负责学术型社团工作的万小平老师介绍,这些社团都是学生主动找专业指导老师。因为“兴趣”,学生的“学术成长”更有积极性,积极主动能获得指导教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立足兴趣,更要放眼成长。”采访中,不少教师对社团发展提出了希望:“希望学生在加入或发起社团以后,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灵活看待该社团机制,通过社团平台挖掘个人潜质潜能。此外,更要争取机会进入课题组、实验室、科研团队,让不断增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助推成长成才。”
在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看来,学术型社团是四川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在原有学生社团基础上赋予新内涵、明确新宗旨形成的新生事物。其中“万门课程”“千个社团”并非盲目追求数量,而是以概括性的提法引领各部门切实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教育,真正让学生在校园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王彦东)